《 Tri. — 在錯誤時代誕生的續集》

文:阿Foon

 

《デジモンアドベンチャー Tri.》– The Adventure is missing.

在錯誤時代誕生的續集。

導演 元永慶太郎

原案 本鄉昭由

人物設定 宇木敦哉

製作 東映動畫

上映日期 第1章:20151121

我不得不說:

「千‧萬‧不‧要,用童年回憶去欺騙自己。」

如果可以選擇,我會希望《新劇場版デジモンアドベンチャー tri.》能提早七年面世,或是再推遲七年才上映。原因是假如《Tri.》在2008年上映,大多數目標觀眾(包括我)還處於中學生以上大學生未滿階段,至少還對舊動畫有鮮明記憶,亦仍未從動畫畢業;而假如《Tri.》在2022年才登上大銀幕,目標觀眾已經到達三十歲或以上,亦有機會已經生兒育女,一家大小一同觀看,既可以跟孩子一同分享童年回憶,又因為歲月洗禮,令デジモン在記憶中變成天上有地下無的經典作品。

《新劇場版デジモンアドベンチャー Tri.》的最大問題在於其定位:它希望延續舊電視版01的故事並加以配合已成大人的觀眾們,因此角色一口氣從小學生變成高中生、若隱若現的感情線、偏向寫實性質的怪獸片式戰鬥,以新聞片段報導戰鬥對現實世界的影響……但同時又希望喚起觀眾的童年回憶:大喊招式名、無戰略可言的戰鬥、可有可無的衝突,性格沒大改變的角色……結果就是一部遲了七年但同時早了七年誕生的作品,觀眾年紀過大,不能再對デジモン激起太大情感;但又不夠老,未讓デジモン昇華至經典層次。

此刻感想:和田光司真的不行了。
此刻感想:和田光司真的不行了。

 

縱使棄觀眾層的問題不顧,單看動畫本身,也不見得是一套好作品。其中原因是情節(plot)安排不夠成熟,無法帶起觀眾情感。例如在07:01空接過大和的演場會票,而07:06太一又碰巧經樓梯到達班房所在的樓層,他理應看到空和大和在聊天,但奇怪地他像在說「看不到我看不到我」轉向課室,然後空大叫「早安」,太一才回頭發現兩人在走廊,回一句「早安」。這時畫面是太一的特寫,他的表情變得呆滯,因為順住他的視線,我們得知他的焦點落在空手上的票,也就是說他這時才發現大和在邀請空。原本應該是非常尷尬的場面,卻變得十分突兀:為甚麼一開始太一不開口說早安,反而急步離開?為甚麼不裝聾,假裝聽不到空的叫喊?

試想像一下:如果太一在07:07時已經看到兩人在聊天,再看到空手上的票,為了不讓他們發現便急步轉身離開。這時空看到太一,衝口而出大叫「早安」,太一才不情不願地回一句「早安」。空才想起手上的票,還有身旁的大和;而大和因為太一的出現而沉默不語。三人沒有任何對白,氣氛變得十分尷尬,直到老師介入才打破場面。這樣不是更合理,更有影響力的情節安排嗎?

這種很Awkward的演出見於全集。在10:02 太一又說:「我想和朋友見面。」但三分鐘前我們才看到他和空,大和三個人一起;11:34時又看到他和光子郎聊天!原本充滿孤單感和懷念過去的說話,因情節安排不當而失去效果。你或許會說:「他在說亞古獸呀!」但前後情節根本沒有任何有關他對亞古獸的感情敍述!更不用說第九名「被選中的孩子」和她的伙伴:兩人最早分別在11:0917:23出現,但劇情仿佛像忘紀了她們的存在一般,直到1:13:26才正式出場,到1:22:52才公開她們的身分。但這個轉捩點放得過遲了,試問有甚麼人不會早在17:23猜到她們和故事有關?

02
咦?不解釋嗎?

這些低級錯誤對任何一套作品都是足以致命,因為觀眾會大罵「演出薄弱,缺乏張力」然後放棄收看。但作為「デジモン」的系列作,而且是久違的「アドベンチャー Tri.」,觀眾大概會「因為能再次看到太一等一眾兒時玩伴動起來」而忍耐下去。

至少,我的確忍耐了一小時二十多分。

到底故事在說甚麼?

姑勿論作畫質素低下,環境只是用實物圖片加上模糊效果製成、人物時有變形、3D汽車和2D背景格格不入,至少我很享受戰鬥場面,因為數碼暴龍的賣點不就是看主角的數碼獸放絕招消滅對手嗎?

但比較文戲和武戲的品質後,我更確信製作團隊很希望把《Tri.》變成一套給大人看的兒童向動畫,但結果就是兩頭不到岸。文戲畫面幀數嚴重不足;武戲則是相對流暢和採用接近怪獸片的拍攝手法,也就是畫面多從低處觀看數碼獸,以突顯地們的龐大身型。更不用說建築物隨戰鬥而受破壞,這些都是強調現實感的表現。問題是演出並未有隨之而跳出舊有的簡單公式:新怪獸出現-> 主角群進化但不敵→新同伴/新進化後加入戰團→打敗敵人。戰鬥根本沒有戰略可言,就是把所有能使出的招數轟在敵人身上,如果是雜魚通常會一擊必殺;如果是有面目的話就需要加以進化才能擊退。

唯一例外:非戰鬥但質素OK
唯一例外:非戰鬥但質素OK

 

假如觀眾是小孩子的話,這不是大問題,因為他們年紀小,不明白故事情節,故只求看動作場面。只要招式名和畫面夠帥氣就能抓住他們的眼球。但我已是成年人,不可能僅因為「亞古獸和藍色的合體成奧米加獸與敵人決戰」而滿足。我們要的是好故事(story)和好情節(plot) ,而這一套新劇場版並未能提供兩者。

從叫合體到真正合體花了4分24秒……
從叫合體到真正合體花了4分24秒……

 

我不是要甚麼複雜驚世大陰謀的冷戰諜報片或是感動人心的愛情動作片;我不過是希望要一套相對成熟但不失熱血的大冒險(不然為甚麼叫Digimon Adventure?):太一再度和伙伴們排除萬難,一同為拯救世界而戰。或許就是:數碼世界再有邪惡力量要進攻人類世界,這時只有太一和其一眾同伴能阻止!太一再度集結一眾各散東西的同伴,迎向新敵人……

結果故事就是:太一很想再見朋友,然後很巧合地敵人出現了,又很巧合地亞古獸和一眾伙伴出現了,又很巧合地更強大的敵人又出現了,之後奧米加獸出現了,新「被選中的孩子」出現了……

我明白:由於新劇場預定共六章,也代表第一實只是個開端,充其量是Inciting incident,情況像MGSV: Ground Zeroes 一樣,不要期望有完整故事,但求能吸引你繼續看下去。問題是:Ground Zeroes 至少留下一個Cliffhanger,即主角Big Boss墜機,生死未卜,令你有動力繼續等待下一回的分解;而《Tri.》則是「糟糕我差一點便忘掉」而告訴大家第九名「被選中的孩子」和她的伙伴出現了!而身分不明的敵人不知為何要抓牠?更重要是:為甚麼我要在意望月芽心這個角色?

我亦明白:「看!迷團!有迷團觀眾自然會希望看下去!」但數碼暴龍的賣點從來不是故弄玄虛的猜謎,而是時而幼稚,時而熱血的簡單「勇者打魔王」式大冒險。

這也代表我得問一句:「到底我能否因童年回憶,而為另外五章多忍耐七至八小時?」

細田守之過?

不過更切身的問題是:到底和數碼暴龍有關的童年回憶是怎樣一回事?

デジモンアドベンチャー 《Tri.》的第一章取名為「再會」,意思有二:第一,是劇中角色的再會,也就是十七歲的八神太一與一眾人類和數碼伙伴再度相遇;第二,是和一眾曾經在成長階段消費相關產品的成年人久別重逢。也就是說,觀眾對這套動畫的評價將取決於兩點:你曾經投放多少精神和心力在角色上;還有數碼暴龍這一個品牌如何陪伴你一同成長。

我的情況是:當我看到主角利用暴龍機和伙伴一起打敗敵人,很自然地便幻想自己也能像動畫一樣戰鬥,然後到廣告時段,旁白告訴大家:「現在快來買暴龍機,一同來拯救數碼世界啦!」作為一個小孩子,又怎能忍住不跟父母說:「我要一部暴龍機!」

又因為暴龍機有連線對戰功能,讓小孩子能互相較量:是我的暴龍A強?還是你的暴龍B強?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我決定一口氣買兩部:畢竟沒有朋友,那麼就養一隻很強的A,再養一隻很弱的B,然後不斷對戰。看到A戰無不勝的紀錄,不禁覺得自己教育有方,是個不錯的調教師。

也就是說,數碼暴龍本身其實是一集集廣告雜誌,吸引無知小孩購入相關玩具,這亦解釋為何動畫版故事相當公式化。

但我不認為這樣就能否定デジモンアドベンチャー的價值。至少單以Artistic Heritage而言,令我對舊動畫版01有深刻印象的是第21集,還有其後在戲院上映的ぼくらのウォーゲーム! (我們的戰爭遊戲)。沒有它們,《Tri.》大概會以不同面貌示人。

(還有一個原因:假如上述邏輯成立,那麼任何一套動畫技術上都是廣告雜誌,不同的是,有的在賣女角,有的在賣男角。這樣看動畫未免太犬儒了。)

因為它們集中在「責任」和「關係」上:21集的日文名是コロモン東京大激突! ,而英文名則是更貼切的Home Away From Home,「家」對小孩子有何意義?家代表安全,是唯一的避難所,但這個避難所得靠太一去保護,因此他不能躲在家裏,只能再度返回數碼世界;我們的戰爭遊戲則是在背景探討人際衝突(輕輕而已),然後集中在是太一和伙伴阻止導彈(核彈?)攻擊東京。

但這是細田守對デジモン的解讀,或這樣說:「細田守透過デジモン去展現自己對世界的觀感。」當你看過他的其他作品,你會很快知道:「這是同一人的出品!」因為每一部作品都是有關親情和人際關係。

而《Tri.》的隱憂是:「如果不是細田守,哪デジモン還剩下甚麼?」

原因是我看不到,感受不到元永慶太郎的存在。整部《Tri.》的感覺就是

某人很希望仿傚細田守而做出來的動畫

但又欠缺自己的解讀而迷失方向,結果是,Again兩頭不到岸:既不能把兒童動畫轉化為成人向作品,又無法重新定義自己。為甚麼要跟隨細田守的方向,探討太一和空微妙的感情線?為甚麼不大膽一點,說空和大和已是情侶?光子朗和美美呢?為甚麼支線發展都放在「太一和空的感情」而不是各人在人生路上的問題?

我不得不反問自己:「也許細田守才是令我無法欣賞《Tri.》的罪魁禍首?」

結語

在出生人口漸減,御宅族年紀漸長下,打住「童年回憶」向已有經濟能力的成年人揮手也是無可口非,能賺錢就好了。

既然Fan Service能吸引觀眾,為何不用?「再會」在開場30分鐘內拋出至少十二個角色、至少八個是舊有角色,更不用提之後還有九隻數碼獸伙伴和一連串戰鬥。縱使我很想問:「為甚麼不集中在三至四位角色,然後在下一章再集中在另外幾位舊有主角?」,但至少在故事零碎,情節鬆散,角色印象薄弱下,他們再次動起來了!

問題是一連串Fan Service後,路要如何走?

坐在2000年的電視機前看01,和坐在2015年的電腦屏幕前看《Tri.》,都是獨一無二的體驗,這代表重看舊動畫會帶來不一樣的觀感。對一眾希望透過復活兒時舊作來賺錢的廠商而言,單單把舊動畫重製(如美少女戰士)或延續故事不可能成功,因為設定會隨住時間而變得脫節,亦令觀眾更難接受。

看到「再會」裏,人人還在用傳統折疊手機,我才發覺時代真的不一樣了。「童年回憶」效果真的很有限。

Final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