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略了的本地同人-談女性向市場的碎片化》

文:Eika Broc

近年,香港同人、ACGer等環繞ACG內容的本地網媒相繼冒起,YouTube上亦有清談網台討論宅圈內的大小事,由海外演唱會談到本地同人活動。因應Facebook對粉絲專頁的限流政策,越來越多本地同人畫師開設個人帳戶,在向粉絲宣傳同時,也能和其他畫師交流。不論在網上還是在同人活動後的飯局,在媒體的廣播或是在畫師間的閒聊中,本地同人文化發展一直是熱門討論話題。然而,可能由於編輯、主持人等皆為男性,又或者其他原因,這些討論往往聚焦在男性向市場的發展,而忽略了女性向的現況,但女性向及一般向社團往往佔了同人場中非常大的比率。男女性向間的同人文化其實有很大差別,若能加強溝通和互相理解,或能紓緩同人場中兩種文化個別發展的解離狀態,進而為同人創作提供更多可能性。本文將會簡單論述香港女性向市場的現況,並與男性向市場作出比較,希望為關注本地同人發展的人士提供一個新的角度。同時,本文主要提供概括的背景資料,目的是引起討論,並不能適用於所有情況,亦不一定完全準確,如有補充,歡迎提出以作討論。

相較於男性向,女性向市場嚴重碎片化。觀乎同人場,男性向的內容大部份來自數個熱門IP,例如所謂御三家又或者當季新番龍頭。受眾通常會同時涉獵至少一兩個熱門IP,而龍頭新番更能征服大部份受眾。淺白地說,就是大家都會看那幾部動畫,玩那幾個遊戲。這樣一來,只要你畫的是熱門作品,你已經進入了來場大部份男性向讀者的視野中。即使你的作品略為冷門,只要妹子夠可愛,還是有可能吸引到坑外的讀者,甚至成功推人入坑。

相反,由於受眾習慣問題,女性向市場幾乎沒有這樣的「台柱」或「風向儀」。 早幾年也許仍有黑執事、黑子的籃球等熱門作,但隨著近年如雨後春筍的偶像手遊冒起,市場被各款手遊割據,卻因勢均力敵,而沒有出現如男性向般的重量級熱門IP。就算一度有進擊的巨人、Yuri!!! on ICE一類受整個圈子注目的作品,其熱度卻無法保持。作為動畫,它們的定位類似於男性向中當季新番龍頭,隨著動畫播放完畢便會冷卻,但之後卻沒有另一部動畫承接。可以想成今季的婆冷了,下季的婆卻沒來。

《K 劇場版:MISSING KINGS》官方版權繪

更嚴重的是,女性向市場不止按作品分割,更會按角色或CP分割。一本男性向的插圖本,只要是同一部作品,裡面的角色讀者基本上會「我全都要」。然而,女性向讀者在逛同人場時,往往是有目的地尋找其中一兩個角色。她們並非不愛整部作品,只是能令她們產生購買慾的很可能就只有最喜歡的角色了。在如此嚴重的碎片化下,很難有接觸到大部份讀者,同時又受到熱愛的同人組織。換句話說,擁有較高認受性的同人組織難以出現。這可能就是為什麼普遍女性向組織的實力並不比男性向差,但一般在香港的「四字大手」卻清一色是指男性向的某幾個組織,而較有名氣的女性或一般向組織多是普及作品的二次創作,例如童年作品和影視作品等,對讀者的要求亦較低,即使你不在坑底、不推角色亦不嗑CP,也能輕鬆理解他們的作品。

碎片化現象亦能解釋為何女性向市場嚴重傾向手作、精品等產品,而同人誌產量沒有跟隨近年趨勢回升。對於角色單推(熱愛單一角色)來說,他的目標偏好會是 :只有該角色的商品>以該角色為主的商品>其中一部份為該角色的商品。隨著角色所占比例降低,該角色部份的創作質素便要相應地提高才能吸引到讀者掏出錢包。而精品和手作,每一件的角色比重基本上為100%或0%。這些精品和手作一 般都能用作展示自我主張,是一種和他人溝通的工具。相反,如果套用男性向插圖本的模式,一本本子裡可能只有一張插圖含有喜愛的角色時,便會降低其購買意欲,而且插圖本只能自行觀賞,交流作用較低。因此,不止在香港,就算在日本的女性向圈子間亦不太流行插圖本。大部份情況下,只有數個大手組織才會頒布插圖同人誌。

PASH! December 2016

相較於插圖同人誌,日本女性向圈子更流行同人漫畫。這或許跟女性偏重人際關係感受,而男性偏重視覺刺激有關。女性向同人漫畫一般都帶CP色彩,著重於兩個或以上角色間的互動,此互動可以是腐向或是乙女向等。相信再不熟悉女性向圈子的人也有聽過「拆 CP」、「逆 CP」、「對家」等字詞,可見女性向的讀者對於角色關係非常執著,即使未到「拆人 CP 衰過殺人全家」的程度,一旦不是配上自己喜愛的CP,就算是自己喜歡的角色也會變得毫無興趣,甚至是反感。因此這些帶有角色互動描寫的漫畫,潛在客群其實非常窄。可是在日本這依然行得通,因為市場基數大,只要作品優秀還是可以累積到不少忠實粉絲。然而,香港由於市場基數太小,有時候整個圈子裡的CP同好可能屈指可數,還要別人看得上自己的作品能才賣出去,所以女性向漫畫本相對難達到最低印量,而市場估計的準確度對本子銷量影響也會較高。就算事實上圈子的同好並不少,消費力亦不低,但單是客群較窄就已經足以令不少女性向同人作者卻步,難怪不少太太寧願網上發佈自己的作品,都不願意承擔出版的風險。當然漫畫要求有另一套專門的技術也是一個令作者不願出本的原因,而此話題將會在另一文章詳談。這也是為什麼,女性向圈子中即使有一些有規模的組織,但由於他們具普遍性卻不具針對性,很多時女性向讀者還是難以買到喜歡的本子。

看到這裡,男性向同人創作者會否覺得女性向同人圈的情況似乎更為嚴峻?為什麼在男性向圈子持續高舉著香港同人衰退論時,女性向圈子仍然若無其事?

文豪ストレイドッグス官方版權繪

那有機會是出於圈子風氣、目的和信條的差異。本地男性向創作者心底裡多有追逐的目標,只差在有否宣之於口。有些比較有野心的可能希望透過同人商業出道,有些是憧憬大手而自己也想成為大手,有些是希望以同人創作為切入點去改變整個圈子等等,他們在同人路上都向著某個目的地邁步。但另一方面,不少女性向創作者不在、或至少主要不在追逐任何額外目標,對他們來說,創作同人本身就是終極目的標,從「開腦洞」、「產糧」等女性向圈子常用的詞語來看,他們著重的可能是把腦內想法表達出來並和人分享,或者透過產出來認識同好,而有一部份甚至只想在場次和朋友聚舊順便試試手氣等等。不虧本是最好的,但用愛發電、虧錢當入場費的女性向創作者其實也非不存在。當然,男女性向創作者走向不同終究也只是個人選擇和對作品的取態有所不同而已,並沒有分誰對誰錯。

即使這樣,不能否認的是試圖將男性向圈子中的發展模式套到女性向圈子中是不太現實的,亦因此無法用男性向圈子的發展概念去評價女性向圈子發展,更遑論指責女性向同人組織不思進取是有失公允。其實不止在香港,內地和日本都有出現這種男女性向圈子個別發展的情況,甚至出現對立的狀態,但在此暫不詳談。希望這篇文章能引起同人關注者對女性向圈子發展的討論,以免忽視了這些佔了香港同人場大半攤位的動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