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把香港同人場性別對立?

正當動漫畫中不少角色因為性別模糊而大紅大紫的同時,我們來看看香港同人展的活動吧?
同人展的地圖劃分,以RG為例,是由男R18至女R18的分配,而CWHK也只提供男性向,一般向,女性向,有沒有R18的選擇。
雖然把男女的需求置於平面上,這樣有一定程度是方便參觀人士。但去到一些特色攤販時就碰上相當大的問題。
請問香港的遊戲組織,音樂組織,獸控屬性,機人屬性等等分類到底去哪了?
當我們指責香港同人繪師跟風,不是萌就是腐時,到底有沒有想過其實是主辦的行政手法使香港同人場的風氣單一化?

說到男性向和女性向,表面上是包括了一切的選擇,言而事實上卻只是兩種風格!
說到男性向的作品時,大家必先想起萌系後宮作品,相對地女性向就會想起腐作。
有人會認為這是作者對同人展上的反應的選擇,因為好賣嘛。可是重新想一次,
例如說,不思議遊戲,彩雲國物語等是女主人公的逆後宮作品,明顯主打女性市場,
但正常而言我們並不稱作女性向作品,而是稱作少女向作品。
同理,銀魂,天元,魯魯修等作品是稱作少年向作品,但不會稱作男性向作品。

1383933_10200781763410811_1461575692_n

問題出在”性”
少年向和男性向,少女向和女性向分別到底?最簡單的說法說是具有欲望(性意味)的作品,而不是單單指向觀眾性別而定,
以初期的光之美少女為例,其官方產品多以女童為主,可是在同人展人卻更多存在在男性向而非女性向的區域。
當然沒錯的是能標成男性向是因為比較多同人展上的男性會觀看,問題卻出在作品本身沒有明顯性別形勢的作品之上,
即是部分較為男女均可的作品上,以其熱度和同人展制品不成比較的有,FATE/ZERO,PSYCHO-PASS,等作品,
均是作品本身沒有對於男女觀眾有著重的作品。

作者選擇還是展場壓力?
有人認為畫出什麼作品是作者的選擇,言而在同人展(特別是香港場場租高漲下),作者沒法畫出有良好市場回應的作品,
基本上很難生存下來,並不是場租和印刷成本,而是繪師對自己作品的自信消失。
當你在展場中展出原創作品,卻得不到回應是相當打擊信心和創作動力,
相同地少年向和少女向等等非男性向和女性向作品也面對這個困境。
1:難以被有興趣的人士找到,因為只可以標上一般向組織。
2:沒法聚集共同理想的作者交流和交談,你相連的組織都和你興趣不一。
在這種因為分類而自然而來的壓力下,多元化的同人組織正慢慢消失,而展場步向單一化是必然的方向。

其實,這個困窘也沒想像中困難解決,
小形綜合場,如城秋,JSAU等活動,相比起CW和RG起來會有更多活躍的特色組織。
一來場租壓力少,二來檔少,特色組織的可見度相對會高了不少,要等大家多多發掘。
並希望大形活動不要再因為方便而只留下三種組織分類,
給予更多選擇,方能真真正正地帶動香港同人的發展!

作者: K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