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休刊《熱血少年》從造漫畫雜誌的角度探究主因
文:某中二之腦筋壞滅
《熱血少年》經過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從雙週刊開始,休刊,變成週刊;再休刊,變成月刊。目前以月刊方式示人的《熱血少年》經過六期後宣佈,他們將會再次休刊,並轉戰網絡版。
《熱血少年》再度休刊,不能以單單「失敗」來蓋棺,始終它已存在了一段頗長的時間,也進行過不同的改革。如此浮沉不定的刊物,它的死因值得探討。
從週刊至月刊
由週刊改成月刊,從來都是死路一條。本來長期追看刊物的人,每週定期付錢、定期追看,可是出版的時間間隔延長,買家對刊物的關注及習慣性便會下降,亦難以吸引新讀者每期追看。
僅以週刊的起印量為例,便可以知道問題的嚴重性。假設每本合理售價為二十元左右,必須至少售出一千至二千本才有合理利潤,前提還必須是每期均可以完售。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從週刊改成月刊的原因只會是出版問題,例如稿量不足、印刷成本等等。如果認為將每期的出版時距拉闊便會使人有足夠時間回復,那只能說是太天真。
二十元只不過是一個老麥的價錢,本來並不是甚麼經濟負擔。反而時距越大,一次的付出就顯得越貴了。為甚麼昂貴商品可以分期付款?正正是減少一次性支出的心理負擔。
發行量有限
《熱血少年》以「本土」、「抗爭」為出版方針,顯然與多數的上一代有截然不同的立場。雖然報攤攤主或許不同意《熱血少年》的觀點,但沒什麼人會和錢作對,如果刊物熱賣,攤主也不會故意收起不賣。
發行量多寡是一回事,報攤售出多少是另一回事。報攤擺賣刊物沒有指定位置,攤主有選擇將刊物放在哪裡的自由,他們會將刊物收起的原因只有兩個:賣不出去,或者攤主不想賣。
要從印刷中回本,刊物的派發數目應該接近一千甚至超過這數目,而《熱血少年》要做到這個數其實十分吃力。
內容演化
以曾是雙週與單週刊的讀者角度去看,政治向完全不是問題,青少年甚至會覺得「型」,他們只當作是取笑、嘲諷政府;然而《熱少》做法太生硬,欠缺娛樂性,其中《黨娘》已經是處理得最好的漫畫了。
其他漫畫如《金錢師》過份沉悶、《無病森林》不明所以。《肉球不滿》本來的四格漫畫的確是可愛,但只要畫到人物分鏡,就知道它「撐唔起場面」。
雖然後期的作品《赤砂狸》、《茅山高校》有改善,如果保持著週刊出版,相信會有更多人追看的。
比較可惜的是多利。之前《多利寓言》過於硬性政治說教,後來的《森林第一武術大會》則一摒多利擅長的可愛少女畫風,改成畫些兒童書風格的動物和小孩子,使讀者不屑一看。
眾所周知《熱血少年》是牛佬和黃洋達擔旗,從一開始以港漫風格濃厚的《金錢師》作為封面,後來逐漸變得多樣化、接納萌系,可見雖然摸索期很長,但能看出他們不斷求變。
中期由惠昌創作的《黨娘》可以說拯救了《熱血少年》不少,不是政治題材的關係,而是畫功、分鏡、萌系風格都十分有水準。感覺到他們似乎不斷想尋找創新風格,既不願直接跟隨日系漫畫做法,又想拯救港漫風,也想嘗試新風格,以至定位模糊。
簡單來說,談政治味可以濃,但作為一本漫畫雜誌來說,娛樂性明顯不足。雖然讀者看得出刊物曾作過很多嘗試去改變,但改為月刊後,就如剛才提及過的一樣,在報攤買不到第一期,後來的也就再沒有動力去買。
電子書與實體書的共同出路
出版漫畫雜誌本來就是「入屋論」的宣傳方式,是接觸受眾最廣泛的。像《黑紙》、《100毛》的方式,就是網絡跟實體紙本的結合。所以,以政治作為原料、娛樂作為目的是可以(編按:我知熱少的作用是作政治宣傳,但以論漫畫雜誌的角度來看,目的就是娛樂),《熱血少年》以娛樂去寫政治,讀者本來就要對政治有興趣,還會同意以政治做娛樂的就更加少了。
對象太少,銷書量也少。如果是印量少的販賣或許有可能,但稿費的成本就會相對增加。
我並不是說實體印刷的方式不可行,雖然網上資訊泛濫的確是扼殺傳統紙媒的兇手,但網上收資極其困難,加上資訊過多反而令資訊來得快也去得快,現在不少人也重新追求實體紙本的收藏。
因此也不難見到網上作家在網上專欄寫足夠的稿後,便編纂成書,在網上看過的讀者也願意買實體紙本回來,除了買一個收藏,也是買一個品味。
網絡版再加上少量典藏版的實體書,可能是他未來的出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