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挑戰者1號探討逃避與現實》

文:馬立

★本文涉及《挑戰者1號》原著與電影劇情,請斟酌閱讀

最近上映的小說改編電影《挑戰者1號》(《Ready Player One》)在各地都獲得了極佳的口碑與票房,不管是傾心於過往各式娛樂作品的一眾「阿宅」,還是喜歡冒險故事的一般大眾,都能用自己的角度去欣賞這部有趣精彩的電影。然而,許多先閱讀過原著小說再看電影的受眾——包括我自己在內——都覺得電影改編其實存在幾個嚴重的問題。

其中一個比較明顯的問題,在於電影購買其他娛樂作品版權所遭遇的困境。電影的高潮戲發生在反派索倫托(Sorrento)駕駛機械哥斯拉(メカゴジラ)與大刀變身成為的RX-78-02高達(動漫迷習慣稱「元祖高達」)大戰時。但熟悉這兩部系列作品的人就會知道,只有18米的元祖高達要對抗60米的機械哥斯拉實在有點吃力,更別說艾川(Aech)使用的大鐵人(The Iron Giant)只有約15米了。原著小說中,每一位主要角色都能夠透過第二關的獎勵獲得一台巨大機器人;因此最後的大戰裏,雅蒂米思(Art3mis)駕駛女魔神(ミネルバX)、阿細(Sho)駕駛勇者雷登(勇者ライディーン)、帕西法爾(Parzival)駕駛Leopardon(レオパルドン)、艾川駕駛元祖高達;敵方則除了有索倫托的機械哥斯拉外,還有出自《金剛戰神》(Voltron)、《超時空戰神》(Robotech)與《新世紀福音戰士》中的十台巨大機器人。雙方交戰後,一眾主角在對抗機械哥斯拉過程中遭遇重大困境,直到帕西法爾的Leopardon被摧毀,使他緊急拿出在《綠洲》(Oasis)的特攝星球上獲得的β膠囊(ベーターカプセル),變身成為身高40米的初代超人早田(初代ウルトラマン,編按:舊時因「早」誤植「吉」而譯作「超人吉田」)才成功擊敗機械哥斯拉。

電影裏「大鐵人」出現的劇照
電影中有大量電玩角色出現,不少觀眾都忙着找出「彩蛋」

在原著小說中,初代超人早田與機械哥斯拉,以及其他日本、歐美作品中的巨大機器人大戰,都是令一眾特攝迷大呼過癮的橋段;但現實中,礙於初代超人早田海外版權的歸屬問題,讓這場夢幻對決未能搬演至大螢幕上。這問題或許是難以避免的現實因素所造成的,相關原因可參考此處:

https://geek-base.toy-people.com/?p=2503

另一個問題對我來說就相對更加嚴重了。《挑戰者1號》的電影最後,成功奪得遊戲彩蛋的韋德(Wade)將《綠洲》的管理權分享給莎曼花(Samantha,或譯「莎曼珊」)、海倫(Helen)、敏郎(Toshiro)與周(Zhou),禁止IOI(Innovative Online Industries)旗下忠誠中心登入遊戲,最後甚至讓《綠洲》在週二、週四停機休息,只因為韋德體會到了「只有現實才是真實的」。原著小說中,故事雖然也同樣強調了現實的重要性,卻沒有讓韋德利用自己剛獲得的權力破壞《綠洲》的穩定。

不論是小說還是電影,《挑戰者1號》的故事都發生在一個類似反烏托邦的近未來世界中,劇烈的貧富差距、糧食危機讓主角在多年前失去了父母;因為現實世界是如此的不堪,因此所有人都將注意力放在擁有無限可能的《綠洲》上。原著中,在政府功能幾乎喪失、經濟環境嚴重萎靡的背景下,《綠洲》甚至取代了政府的公立教育體制,讓學童能夠透過連結上《綠洲》進入路得思(Ludus)星球接受學校教育;男女主角在成功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後,也說到「要利用剛剛贏到的錢,讓這個星球上的所有人都有食物吃,要讓這世界變成一個更美好的地方」。然而電影弱化了原著中的現實世界問題,刪去了《綠洲》中的教育面向,讓電影中的《綠洲》更像一個簡單的網路VR遊戲,而非小說中足以取代現實的多媒體社交娛樂平台。

這樣的作法強化了電影導演最後希望作品傳達的訊息:不要沉迷遊戲,現實是更加重要的,現實才是真實的,不要逃避現實。這樣的訊息,讓我最終認識到,導演史蒂芬.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不是一個真正的玩家;至少不是一個熱愛遊戲的現代玩家。

關於「逃避現實」一事,即便在華人文化中時常成為長輩用來訓誡年輕人的用詞,但在歐美文化中已經有了相當程度的辯證(雖然史匹堡顯然不熟悉下面的論述)。《哈比人》、《魔戒》作者,英國牛津大學語言學教授托爾金(J.R.R. Tolkien, 1892-1973)在1947年發表的〈論仙境故事〉(On Fairy-Stories)中,提出仙境故事(即日後的奇幻文學)包含的四項要素:奇幻(Fantasy)、重述(Recovery)、逃避(Escape)與慰藉(Consolation);針對仙境故事時常被大眾批評「逃避現實」,托爾金在該文中如此回應:

很明顯地,我們面對的是言詞濫用,以及思想混亂的問題。如果一個人無故被囚禁在牢籠中,當他試圖逃出監獄並回到自己家中;或者當他無法逃脫而思考、談論獄卒與高牆以外的其他話題時,他為何需要受到鄙視呢?監獄外的世界並不會因為囚犯無法看見而變得不真實。(p. 20)

http://brainstorm-services.com/wcu-2004/fairystories-tolkien.pdf

J.R.R.托爾金

托爾金在〈論仙境故事〉中將現實比喻為一座禁錮人們思緒的牢籠,當具有想像力的人類發現現實之外有另一個世界後,仙境故事作為一扇能夠讓讀者意識到現實之外世界的窗口,實際上不比「現實」來得虛假。

人文主義地理學家段義孚於1998年出版的《逃避主義》(Escapism)一書中進一步告訴我們「現實」與「真實」的定義本來就會隨著時空環境不同而產生改變(立緒文化,2006年初版頁4-6);而人類作為地球上唯一的高智慧物種,「逃避」其實是必不可少的文化進程:

據我所知,在所有的生靈中,只有人類在殘酷的現實面前選擇了退卻。人類只會閉上自己的雙眼,設想自然界可能造成的種種威脅,卻不敢睜大雙眼,抖擻精神去面對這些威脅。人類在現實面前只會做白日夢,妄圖靠幻想靠逃避解決問題,因此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只有人類才可能擁有的文化。這個文化指的不僅僅是後天習得的習慣、工具的製造與使用,還包括人類全部的思想與信仰、習慣與風俗、技能與人工製品。文化更與人們利用這樣或那樣的手段來逃避自然的傾向聯繫在一起。對於人的定義至今為止仍然爭議不休,就此我在這裏再補充一點:人是一種天生就討厭接受現實的動物。(p. 3)

換言之,正是因為人類懂得逃避、懂得幻想,才讓人類的文明如此璀璨;我們的思想得以進步、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得以超越表象、我們能夠闡悟宇宙的廣博與自身的渺小……甚至我們能夠理解到更高如神的存在,都是因為我們懂得「逃避」——而「逃避」,本來就不應該是一個負面的詞彙。

所以——回到《挑戰者1號》電影版的結尾——先不論韋德為何如此愚蠢地在週間間隔一天停機《綠洲》兩天、不管電影中的男女主角沒有明顯地在結局內容中使用自己獲得的力量去改變世界,反而隨隨便便就將人們作為希望之寄託的《綠洲》任意關閉;也不去想像因為這樣輕易的停機決定會讓多少「群聚擬仿」(Gregarious Simulation Systems)的員工因此失業……用這樣的方式要求作品中的社會大眾不要逃避現實,對我來說怎麼想都是錯的。

因為,憑什麼你認為的現實就是唯一的現實?

因為,憑什麼逃避你的現實就是錯誤的選擇?

來源:馬立的閱聽筆記集散地(https://www.facebook.com/MelrinMaCentre/

(本文同步刊載於專頁IG:https://www.instagram.com/merlinmacentr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