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御宅被看低 請停止自稱「毒撚」》
文:Jason Kong
香港的宅覺得自己不被社會理解,又被「宅男」、「毒撚」等標籤纏身,自卑變成自傲,釀成了「你地外行人識條鐵咩?」的心態,還好,最差的是以毒撚自居,一句:「我係毒架啦!」把自我淪落和自嘲作為自己的城牆,拒絕外界理解同時,又在損害自己自尊。
本身宅和毒就是兩個概念,「御宅族」來自日本,有指一些喜好專門愛好範疇的族群次文化 ,為了討論聚焦一點,我這裡指的「宅」主要是動漫愛好者。「毒撚」字源亦來自日本的「独男/毒男(どくお)」意指獨身男子,經過香港高登討論區凡事加上「撚」字的洗禮之後,便變成充滿港味的「毒撚」了。
主流媒體所用的「宅」和實際的「宅」是兩個概念
大家有沒有發覺主流媒體或是社交圈子所形容的「宅」跟實際的「宅」完全是兩個世界?
不論中學大學還是出來社會,總有一些善於交際,喜愛歐美日韓流行文化的人說自己:「我好宅啊。」或者戲稱自己「毒撚」。他們純粹取其字面意思,只是比較多蹲在家,就把這個稱呼放在身上。又或者他們偶然看一下王道漫畫,有空看一下進擊的巨人、火影,就笑稱自己「宅」了,怕別人標籤自己,就先自行標籤。
台灣媒體是其中罪魁禍首,他們極力煽起「宅男」這個虛構族群,把隱青和ACG愛好者拉在一起。留意一下台灣媒體眼中所塑造的「宅男」族群形象,他們不擅交際、自卑、不修邊幅、整天對著動漫女生傻笑——我說得乾脆點,這種族群根本不存在。舉個比喻,就好像建制派不斷把「廢青」的形象放入「黃絲帶」當中,偏建制的人不斷幻想出「廢青」這個族群,沒錯,「隱蔽青年」的確存在,但與社運青年談不上關係。
不是不懂流行 而是拒絕主流
事實上,不是御宅族不韻流行文化,而是對虛偽的社交和一窩蜂的流行不感興趣。動漫整天都流行著一個題材:討厭人類。
先說明我並非指所有御宅族都是如此,我是指當中有這樣的思想,而它亦成為了鞏固族群很重要的元素。
御宅族普遍對現實失望,對要在社會生存的種種應酬煩厭,或是對大眾價值質疑。不穿時尚衣服並不是來自於不韻,而是他們對主流毫無興趣。當年「電車男」電影熱爆,把「電車男」形象深深打入民心,然後媒體把「電車男」統統變成以「宅男」稱呼,那些綜藝節目怎麼把「宅男大改造」,那些電視電影怎麼把沒自信的「宅男」由頭打造一次,那是對一個幾乎不存在的族群持續開火。
「毒撚」傳染病
我不知道「毒撚」是如何流行起來的,也許就像所有高登字詞一樣,慢慢變成流行用語。這個比起不是御宅族的人戲稱自己「很宅」還要糟糕。宣稱自己「很宅」也許還有那麼一點文化標籤,「很毒」純粹就是負面意思,「毒撚」這個字被一班呻自己沒有女朋友還到處宣傳博同情的人所佔用,從而感覺良好。久而久之「毒撚」居然變成了自己的族群標籤了。更糟的是「毒撚」這個字具有的自嘲風格與部份自卑的御宅族十分臭味相投,現在很多人已經「毒」、「宅」互用了。
請尋找真正身為動漫迷的自豪感
「御宅族」的負面標籤是源於1989年的「宮崎勤事件」,他殘忍地殺害四名女童的案件震驚日本,並被傳媒發現藏有動漫書藉。然而,這件事件迄今已經近26年了,現在讓這個負面標籤繼續運行下去的當然不會是宮崎勤,而是動漫迷自己不爭氣,善長於描繪性感與色情的動漫表現風格也給予傳媒推波助瀾的機會。究竟動漫能否像《萌萌侵略者》一樣把世界萌化,還是一直處於只有自嘲才能面對他人的狀態,就有賴各位的決心了。
我們喜愛ACG的,就請捍衛自己所愛,停止叫自己「毒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