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同人.HKDoujin

一個屬於本地動漫、同人、御宅的媒體

Author: Faker

專欄評論

《劇中獻唱 是讓人投入還是抽離?》

御宅族中除了存有東浩紀所指的「隱蔽性」,也存有「溝通性」。這類人關心的不是自己喜歡的元素,而是能與他人(特別是自己所屬的小團體)分享的元素。也就是重視「元素的溝通效果」多於元素本身。在網絡上,只要你投入,就會有種「輸了的感覺」。因此,當在討論區評價作品時,總會擺出「我早就知道」、「不意外啊」的身姿,拒絕談論被標籤為「幼稚」的感動。溝通本來是增進內容的手段,如今內容變成了溝通的工具,目的與手段倒置了。有別於布萊希特提出的自省(self-reflection),作品的價值是在於互動 (interaction)。就像在影院裡不專心觀看而大聲交談,是「投入」溝通而「不投入」故事的表現。

Read More
專欄評論

《「無限輪迴」的無限輪迴》

而「無限輪迴」,是乾脆將玩家重覆性的經驗直接寫成劇情,消解了美少女遊戲舊有的矛 盾,將眾多歷史「合一」的一種遞歸性(Recursive)文體。其特性為有一個與觀眾同等地位的「絕對觀測者」(通常為「我」),與觀眾共同以線性的方 式經歷環狀的時間。此類別在美少女遊戲當中早已非常盛行(《CROSS†CHANNEL》、《Fate/Hollow Ataraxia》、《寒蟬鳴泣之時》、《Muv-Luv Alternative》、《Rewrite》等等)。依照東浩紀的說法,正因為觀眾擁有包容「多重現實」的「解離性人格」,無需費神去理解,才令這文體 得成為普遍的選材。

「無限輪迴」的操作
東浩紀的理論並未結束。2007年他出版了《動物化的後現代2——遊戲性寫實主義的誕生》,進一步擴充他的後現代論,輕小說成了研究焦點。繼借用大塚英志的「物語消費論」,延展成「資料庫消費論」之後,他再次借用了大塚的概念。大塚在《角色小說的寫作方法》裡提出,明治時期的純文學,不論奇幻文學或科幻文學,都是「寫生」現實的「自然主義性質的寫實主義」。「自然主義」即「言文一致文體」,當中最重要的一類為擁有肥大化的「我」的私小說。「我」作為小說中的自我、作者的投射,向讀者展露「我」深信的現實世界。

Read More
專欄評論

《怪物的孩子》觀後感:模仿、自由、空虛感

電影故事以人間界的澀谷和虛構的怪物城市「澀天街」(渋天街)為舞台。兩個世界理應沒有交集。不過有一日,有一個人類少年遇上怪物「熊徹」,並決意跟隨熊徹到怪物的世界。於是那個少年就成為了熊徹的弟子,並被命名為「九太」。雖然最初兩人衝突不斷,但在一起生活和修行的日子裏,慢慢萌生父子之情。
九太長大成人,偶然之下從澀天街回到澀谷,遇上女高中生「楓」。在跟楓的邂逅後,九太開始思考自己應該生活在哪一個世界。此時,發生了一件卷及兩個世界的大事。熊徹和九太,以及楓,都迎來必須決擇的時候。

Read More
專欄評論

《Fate/stay night》與《Fate/Zero》:對前者的辯護

《Fate/stay night Unlimited Blade Works》因為2010年的劇場版劣評如潮,近日推出全新的動畫版,其超高水準的製作令人目瞪口呆。《UBW》的重製,全賴先前《Fate/Zero》動畫版的成功。這部由虛淵玄擔當原創的《Fate》前傳,散發著遠比正傳要熾烈的黑暗和鬥爭氣息,充滿謀略和逆轉的聖杯戰爭吸引無數人的眼球。結果,身為正傳一部分的《UBW》完全被比下去,觀眾的評價開始分裂。不少《Zero》迷因為得不到跟《Zero》同樣的感覺而大失所望,批評《UBW》是一部沉悶和幼稚之作。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