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同人.HKDoujin

一個屬於本地動漫、同人、御宅的媒體

專欄

專欄評論

《劇中獻唱 是讓人投入還是抽離?》

御宅族中除了存有東浩紀所指的「隱蔽性」,也存有「溝通性」。這類人關心的不是自己喜歡的元素,而是能與他人(特別是自己所屬的小團體)分享的元素。也就是重視「元素的溝通效果」多於元素本身。在網絡上,只要你投入,就會有種「輸了的感覺」。因此,當在討論區評價作品時,總會擺出「我早就知道」、「不意外啊」的身姿,拒絕談論被標籤為「幼稚」的感動。溝通本來是增進內容的手段,如今內容變成了溝通的工具,目的與手段倒置了。有別於布萊希特提出的自省(self-reflection),作品的價值是在於互動 (interaction)。就像在影院裡不專心觀看而大聲交談,是「投入」溝通而「不投入」故事的表現。

Read More
Cosplay event動漫同人活動專欄評論

《去過日本就知 香港Cosplayer其實好幸福》

cos道具規限多

至於帶cos道具去event,規限條件十分多亦都十分繁複,由其是TGS和COMIKET既道具限制條例。角色衣服選擇方面限制也很多,唔係你想攞乜野去就攞乜野去會場用。

(規則詳情請參考以下連結:http://expo.nikkeibp.co.jp/tgs/2015/zh-TW/visitor/cosplayers.html)

買服貴 造服一樣貴

係日本出COS,每件COS服平均最低消費12000日圓(見下圖),成品衣服布料方面質素唔高亦無乜選擇,SIZE一般就只有S,M,L 三種可供選擇。如果對服裝有天高要求,或者係現成SIZE唔合適的話,解決方法只有兩個,一係自己車,一係就搵個識車衫既朋友幫忙。日本的布質十分優良,但相對地也十分昂貴,是學生難以負擔的價錢,手作COS服,不是有衣車又識車衫就能解決。

Read More
專欄評論

《老虛說故事已死?角色至上才不是我的錯!》

故事的消失以至只寫角色,其實並不能一言兩語說得清,除了「故事內化與人物符號化」之外,同人作品、產業混同、初音這些均屬現象產物,再探討下去就是御宅族對「符號」的追求大於對故事的追求。我不會把「只寫角色」當成是貶意,因為寫得好的角色亦都可以是好的故事。對很多人來說,日本動畫之所以比起歐美電影電視吸引,正正就是動畫並不再是反戰環保的等大議題,而是回到個人層面的探討。

Read More
Only場動漫同人活動專欄活動記錄

《2016白貓Project only 活動留影》

  今天的《白貓Project only 「空島三缺一」(~link with you~)》(下稱白貓Only)完滿結束,小記在出發前第一個擔心的是天氣問題,因為昨天(9/7)錄得35.6度又熱又焗的天氣,沒想到經過一晚瘋狂閃氣,今天白貓only現場算是涼快,溫度大約是28度左右。

  活動舉行的地方是比較新鮮的九龍灣零碳天地,場外的一片草地可以供Coser攝影的,管理員也表示可以於草地上進行拍攝,只是Coser們似乎都集中聚在室內地方進行活動較多。

  活動的人數比小記預想中多,算是一個驚喜,同人攤「紙皮盒」和「風林火山」最多人排隊購物,兩攤人數加起來可以說是比同時進行的另一個展還多呢(笑)。

Read More
專欄評論

《當女孩遇到熊》——從原作看其爛尾原因

《當女孩遇到熊》(也譯《熊巫女》,日文原名:くまみこ)改編自同名漫畫,是一部日常類型的作品。主要講述14歲的主角雨宿町在鄉下的日常生活。雨宿町是熊出村熊出神社的巫女,與她一同生活的還有一隻會說話的棕熊熊井夏。作品的魅力在於缺乏常識的主角雨宿町,她嚮往城市生活卻又擔心被城裡人嘲笑,因而經常做出各種惹人憐愛的舉動,是一個非常可愛的角色。

改編而成的TV動畫一共12話,在6月19日22點30分播出了最終話。它的內容與上周的第11話一樣,都是動畫製作組根據漫畫劇情改編擴充而來的。最終話在播出後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Read More
專欄評論

《其實 唔好再做真人版啦好嘛》

「真人化」三字,不僅是電影化也好、日劇化也好或是舞台劇化也好,在不少動漫迷眼中已經是悲報的代名詞。而真人化的「魔爪」最近更伸延到「二次元偶像」作品之上──《THE IDOLM@STER(アイドルマスター)》(下稱IM@S)系列,於2016年正式授權韓國廠商,推出真人版連續劇,且將團隊命名為《THE IDOLM@STER.KR》。誠然,近年韓國的偶像團隊確實擁有很高的知名度,而且支持者的群眾也是相當大量。作為偶像系作品的IM@S配合韓國這個可謂仰賴偶像團體支撐的平台,本應是個不錯的組合才對。然而,基於韓國作品種種根深柢固的形象以及複製人的高超技巧(?),當IM@S真人化的選角、PV一出,不單止哀哭聲遍野,恥笑聲也是絡繹不絕。

Read More
專欄心得/技巧分享

《不要隨便出賣著作權!——委託經驗談》

插畫家或是設計師不要做免費或是低價工作。我有遇過幾次英國客戶要自己出版童書,所以要請插畫家幫忙畫童書,開出來價錢很低還不肯給版稅,還用「如果出版後,會為你帶來很多知名度或是有更多人會看到你的作品」這類的話來吸引你低價或是免費去幫她畫作品。千萬不要上當,因為大家想要你做免錢的服務或是低價勞工的時候都會這麼說,可是結果往往都不是如此,為什麼要讓客戶吃魚翅,你卻要在家吃泡麵呢?

如果你是廠商在看這篇文章,請記得創作者也是人,我們也有人生,我們是創作人才,請不要把我們當作是奴才。不管是台灣,香港或是中國,文創事業的未來在你的手中,如果你們一直在剝削創作者,然後把人當傻子當奴才來用,請問誰還敢去從事插畫或是設計業?

Read More
Cosplay event動漫同人活動同人誌即賣會專欄活動記錄

《柴灣IVE 澪之祭 活動留影及參加者感想》

《柴灣專業教育學院 2016 澪之祭》活動順利結束,雖然天氣比較反覆,下了幾次驟雨,不少Coser還是踴躍出Cos,下午還有再度重現《いけないボーダーラン》的聚眾環節(因為該曲暫時還未有正式舞步,群眾主要以跟隨音樂節奏擺動以及左右來回跳居多),我們記者也隨機訪問了一些參與活動人士的感想:

Read More
專欄評論

《「無限輪迴」的無限輪迴》

而「無限輪迴」,是乾脆將玩家重覆性的經驗直接寫成劇情,消解了美少女遊戲舊有的矛 盾,將眾多歷史「合一」的一種遞歸性(Recursive)文體。其特性為有一個與觀眾同等地位的「絕對觀測者」(通常為「我」),與觀眾共同以線性的方 式經歷環狀的時間。此類別在美少女遊戲當中早已非常盛行(《CROSS†CHANNEL》、《Fate/Hollow Ataraxia》、《寒蟬鳴泣之時》、《Muv-Luv Alternative》、《Rewrite》等等)。依照東浩紀的說法,正因為觀眾擁有包容「多重現實」的「解離性人格」,無需費神去理解,才令這文體 得成為普遍的選材。

「無限輪迴」的操作
東浩紀的理論並未結束。2007年他出版了《動物化的後現代2——遊戲性寫實主義的誕生》,進一步擴充他的後現代論,輕小說成了研究焦點。繼借用大塚英志的「物語消費論」,延展成「資料庫消費論」之後,他再次借用了大塚的概念。大塚在《角色小說的寫作方法》裡提出,明治時期的純文學,不論奇幻文學或科幻文學,都是「寫生」現實的「自然主義性質的寫實主義」。「自然主義」即「言文一致文體」,當中最重要的一類為擁有肥大化的「我」的私小說。「我」作為小說中的自我、作者的投射,向讀者展露「我」深信的現實世界。

Read More
專欄評論

《RE:由零開始的異世界 打破輪迴故事的想像》

日本獨有Galgame產業,也許也促成了《Re》這部作品的誕生,應該說是Galgame帶動了Visual Novel遊戲類型的流行,「攻略」不同的女生、揀選不同的故事路線會有不同的發展,一些很小的決定也可能引致遊戲故事導致Bad End或者Happy End,甚至True End的出現。這種小小的選擇也可以影響結局的遊戲設計,其實是一種「人生無常」或者「命運無法掌握」的價值觀。相比起來,外國的RPG遊戲,影響故事發展的,是你的策略,你的判斷,以及由你的打不打得嬴boss來決定,結局的好與壞在乎是玩家的判斷力與能力,這是一種偏向命運由自己掌握的價值。「人生無常」價值讓日本人步步為營,小心對待生活細節,可以這樣說,Galgame或者Visual novel類遊戲,把決勝負的關鍵放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而不是個人能力上。看回《Re》,這部作品的男主角菜月昂每次輪迴,基本上就是展開了一條新的角色互動線,用動漫語言來說就是「攻略」了一個新的角色。

Read More
專欄評論

《去日本領事館反對「皮卡丘」 搞錯對象 還是正解?》

要成功的話,任天堂做的事,要足夠構成政治外交或者人權問題,才有機會引起國際關注事件。香港是國際城市,不會像西藏一樣,文字和宗教也被肅清了,也會因為資訊封鎖而很難引起國際關注。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國際金融外交的重地,比西藏規模小得多的政治風波也可以得到國際注視。例如2014年佔領期間,一班城邦派人士到英國領事館集會,要求英國一方履行《中英聯合聲明》在香港執行的現況;例如當香港人權受到侵擾時,我們可以向美國領事館抗議,根據《美國-香港政策法》讓美國介入香港事務。

  可是,Pokemon譯名問題對國際來說規模實在太小了,煮蛙的水溫確實上升了,可是連溫度計也難以察覺。從推普滅粵的角度來看,向領事館反映是對的,可是規模小得連香港人也未相信這個說辭。

  Pokemon是一代人的童年回憶(雖然有長期玩家,可是人數不多),可是亦有很多人原來沒有接觸Pokemon這部作品。Pokemon主要是90年代喜愛的作品,但原來對於80年代的人來說,Pokemon並不是對他們來說感受深刻的作品,我看到有留言說:「我就鐘意叮噹多D啦,Pokemon我冇咩睇,冇咩興趣去。」只要沒有接觸過比卡超的人,就很難關心粵語譯名消滅的事件。假如真的要任何香港人都會憤怒的,那個被消滅的詞彙就必須是普及通俗的,假設政府公佈以後「魚蛋」必須改名為「魚肉丸子」的話,我想這會是足以引起另一次磚頭革命的滅粵事件。

Read More
專欄評論

「寶可夢粉」賣粵求榮

為什麼在如此大片的反對聲浪下,這家坐落在香港,連名字也含有「香港」二字的公司,可以如此面無愧色地、大剌剌地,做出這種出賣香港、出賣廣東話的事?依我所見,除了是公司任天堂對普通話霸權舔上腦(註:普通話霸權不只大陸,亦包括台灣),還要衷心多謝一群出賣粵語的「寶可夢粉」。

Read More
專欄心得/技巧分享

『明明很努力卻獲不到進步』繪圖心得分享(二)——技巧篇

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每天用原子筆或墨水筆進行直覺性的繪圖,就是金先生最擅長的繪圖方法。這個方法可不是憑空亂說的,不是有句話說「上課分心畫圖能畫出蒙娜麗莎嗎?大家有興趣可以留意一下你旁邊的人上課畫畫時,有沒有拿起過像皮擦。因為畫圖的心態是「反正都是隨筆畫畫,不用修那麼準,所以也肯定不怎麼會用到像皮擦吧?
是的,不要害怕用原子筆進行繪圖練習,用這種心態來畫就可以了。因為原子筆能夠把你第一印象的畫面紀錄下來,無論是訓練線條,感悟,觀察力,還有圖速都很有幫助。勤奮地每天畫一幅起稿的原子筆畫,右腦發達起來,就不定你會比金政基更厲害呢(沒有什麼不可能的)!
至於要畫什麼嘛….我建議一開始可以自從實物著手,然後是街景速寫練習,到習慣起來後,再用原子筆畫畫看自己的爽圖,這時你會發現線條比從前更為精準了!
『明明很努力卻獲不到進步』繪圖心得分享(二)—技巧篇 (改)_html_m5d98ad9b『明明很努力卻獲不到進步』繪圖心得分享(二)—技巧篇 (改)_html_m4e8017d

Read More
專欄評論

《動漫歌手也是歌手 請尊重我們的回憶-和田光司》

 還能譏諷光叔僅靠「一曲」成名的,除了對於他的無知能到可笑之外,也為這些網民對於死者不尊重感到揪心。這不僅證明有些網民對於「動漫界」有極大的偏見,更見他們對於「動漫界」發生的任何事均認為是毫無價值──即便是珍貴的人命。說實話,筆者並不介意別人對於光叔、以至動漫界無甚感覺。畢竟這是很個人的感受,要是真的沒感覺也好,基於對支持者、Fans以至光叔的基本尊重,是不是該把說話收在心底,而非當眾發生冷漠、彷似引戰的言論,觸怒原本就陷於悲傷的支持者及Fans?

Read More
專欄評論

《從地下走到地面──仮面女子》

日本的偶像團體有如花團錦簇,耳熟能詳的相信有「モーニング娘」(Morning娘)、「AKB48」等等。新世代還有筆者曾介紹過的《THE IDOLM@STER》及「μ’s」等「2.5次元偶像」。日本偶像團體除了是個百花齊放的樂園,亦是培育「新星」的溫床。即使被稱為「千年一遇美女」的橋本環奈,也是出身於福岡的本土偶像團體「Rev. from DVL」。

除了名氣響亮的主流偶像團體、2.5次玩偶像外,秋葉原的常客或許會知道,還有一種被稱為「地下偶像」的組合。

地下偶像與一般主流偶像或2.5次元偶像之間最大的分別就是資金。由於資金有限,她們甚少現身於主流媒體,亦沒有固定演出地點,CD也不會擺放在各大唱片店鋪作宣傳,只有其粉絲才會知道地下偶像們的最新動向。而近年在日本秋葉原,正有一支地下偶像團體悄悄地掘起,她們一反地下傳統,鋪天蓋地宣傳,電台、互聯網、直播節目,甚至連電視的黃金時段也能看見她們──「仮面女子」。

Read More
專欄評論

《談談把觀眾當作白痴的解說》

我不是說「角色不可以說出自己感受」,小說就是透過隨時隨地切入角色的內心世界來達成解說,但動畫還有聲音和畫面的。如果能利用角色的眼神表情、肢體動作,環境配置展示(Show)出來,為甚麼還要說(Tell)出來?這只會令角色顯得更厭煩,還有導演未有盡力把小說改編成動畫。每一個情節都是一個決定,一個錯誤決定足以毀掉一部良作。除非菜月昴本來就是一個令人感到厭煩的主角,或導演是把菜月昴解讀為一個令人感到厭煩的主角,否則我不明白在腦中說「好痛好痛好痛」,還有開首很有自覺(Self-aware) 的腦內評述有何用意。

  是作者在強調:「哈!讀者你一定以為主角從此平步青雲吧?不!你錯了!看!主角多滑稽!」?還是作者認為讀者/ 觀眾不會預想到老梗情節,因此要透過主角提醒大家「我的作品並不老梗」?我希望是前者,但不管如何,我更懷疑作者心目中的讀者到底是如何愚蠢。

Read More
Rainbow Gala動漫同人活動專欄活動記錄

《RG17趣味展物選集》

今次RG17,《刀劍亂舞》題材的作品佔了很大部份,除了繪圖和Goods之外,小編被一排精緻的髮飾吸引了。

兩個身穿巫女服的女生正在售賣他們的手作頭飾,每一個頭飾都是按照《刀劍亂舞》主題而製作的。

「香港手作的數量很少,相比起台灣整條街都是,同人不只限於繪畫,手作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部份。」

原來她們本身沒有裁縫經驗,也是因為想造飾物這個概念,才開始不斷上網找資料學習製作。

不只這攤位,當天整條街道上,也有不少以《刀》為題材的手作,可見其作品受歡迎程度。

Read More
專欄評論

《滿有驚喜的2016春季動畫》

將一部校園戀愛類型的遊戲轉成熱血運動類型的動畫實在非常冒險,特別是Flying Circus (大概是一種穿上飛鞋在天上追逐的運動)是一種虛構的運動更難令人投入,所以這次改篇算改得不錯,至少也令我有燃起來的感覺加上人設、片頭曲、片尾曲也是一流,綜觀來說絕對值得一看!(Game 方面有機會也應該會補,Sprite的質素有一定保證)

Read More
專欄評論

《唔該收起「香港」二字 唔撚關我地事》

 嗱,除左香港有直播之外,我真係唔明點解要拉埋香港落水,再加上,發起企劃既你都唔係香港道睇,你自己都飛左去11區啦!你話人地險惡,你自己又串串貢。喂,你個企劃掂就話無野咋,你衰撚左咪香港揹飛?你柒唔緊要,你仲要拉埋一個同你唔關事既地方一齊柒,人地嘈你就正常嗱係咪?比著我地香港用廣州名義搞活動你地都會嘈啦係咪?
  退後一百步來講,寫「廣州」兩個字好失禮你咩?我唔認為你寫「廣州LLer發起的應援活動」有咩問題?如是者,你嘅應援部份範圍連台灣都去埋,點解又唔寫「中國-香港-台灣」?喂,你分開香港又唔寫台灣,你咩居心先?

Read More
專欄評論

《讓我們為美好的世界獻上祝福!》

受到這糟糕作畫的連累,本作的人設也被詬病的更多了。不過就筆者來說,在看完全片後,其實稍微有點感覺本片的人設滿符合作品氛圍的。破罐子破摔可以暢懷大笑,要是真用精緻一些的動畫人設未必會有這種效果。當然,這只是愛屋及烏的說法,第二季的人設最好還是換一下吧。
撇開掉人設、作畫。不,應該說在這種人設和作畫的前提下,本作仍然將搞笑發揮的如此之棒,真的是在各個方面都很用心了。
本作是監督金崎貴臣和系列構成上江洲誠的第三次合作。之前是2011年的《這樣算是僵屍嗎?》和2012年的續篇。同樣是STUDIODEEN製作的搞笑類輕改動畫。
在這之後,監督金崎貴臣擔任過《我的朋友很少》《WORKING’!!》《WORKING!!!》《偽戀》《偽戀:》《銀仙》《干支魂》《黃金拼圖》《悠哉日常大王》這類搞笑、日常系作品的分鏡。上江洲誠也做過《屬性同好會》這樣安全無害的日常搞笑作品的系列構成。兩人在日常搞笑上積累起來的經驗,在這部作品中大放光彩的展現了出來。

Read More
專欄評論

《Pokemon迷表面反對譯名 實為不敢捍衛港地名字的膽小怕事之輩》

  最近有一張【救救比卡超,請廣傳!】 的貼圖,內裡有「爭取 Pokemon 保留各地譯名」聯署活動 。我相信不肯閱讀細節的香港人,肯定因為那見圖片上那個「爭取 Pokemon 保留各地譯名聯署」的白色大字,覺得值得支持,就沒頭沒腦地簽下去,連基本的看清合約內文的常識也沒有。聯署內文表示,他們爭取的只是『希望爭取在港官方標題以英為主,以中為副。既無礙任天堂統一漢字標題,亦能大家更易接受。』他們不反對統一譯名,換言之,未來「比卡超」變成「皮卡丘」、「波波球」變成胖丁的話,他們也沒有表明立場反對。

Read More
專欄評論

《日本和香港兩種思鄉病 但服用同一種藍色藥丸》

跟友人說起,對於香港的ACG愛好者/御宅族來說,共同回憶一定不會是《光輝歲月》那種八十年代懷舊歌,也不是那泛黃的公屋照片,而是日本動畫。

  「那麼一來香港人的共同回憶不就是完全建基於日本文化上面了嗎?」友人問道。

   我想了想回答:「日本有動畫是因為日本的社會病,香港人看日本動畫也是因為香港的社會病,但兩種病是完全不同的,只是我們恰好吃著同一隻藥——動畫。」

Read More
專欄評論

《我看不下去自己最喜歡的動畫的原因》

昨天起,日本網絡上瘋傳一篇題為《我看不下去自己最喜歡的動畫的原因》的漫畫。

作者micorun在漫畫裡記敘了自己的一段親身經歷,她喜愛的作品被改編成劇場動畫,她看後感動得一塌糊塗,然而同去的宅友卻毫不留情地對劇場動畫大加批判。

此後,作者又獨自去看了一遍動畫,但是宅友尖刻的言辭卻一直在她耳邊回蕩,使得她根本無法像之前一樣享受作品。自那以後,她不但沒有購買劇場版的碟片,就連對原作都失去了興趣,賣給了二手回收商。

作者在漫畫的結尾告誡讀者:『批判創造不出任何價值,非但如此,還會粉碎對粉絲來說最珍貴的回憶。』

Read More
專欄評論

《女僕Cafe是現代版本的藝伎遊戲》

  很多人不懂怎樣定位女僕Cafe,客人和女服務生玩著稱為「主僕」的遊戲,服裝帶有少女青春的性感,可是客人與女服務生必須以禮相待,不得逾越界線。它不是普通餐廳,不是風俗店,更不是夜店與風月場所,這是日本獨有的文化歷史所發展出來獨有的產物。,我會說,因為日本有了藝伎,現代資本社會才有了女僕Cafe。

  女僕咖啡店(メイド喫茶,下稱女僕Cafe)是二次元文化的一個特色,第一家正式的女僕Cafe「Cure Maid」在2001年秋葉原開設。Cure Maid的裝潢記滿19世紀風格,女僕們會穿著維多利亞時代的傳統女僕服,裙長及地,儀容端裝,順帶一提,《Love Live!》中小鳥穿上女僕服打工的情景正正是取材自Cure Maid咖啡店,而Cure Maid也有跟《Love Live!》合作的活動。這間女僕Cafe嘗試給客人感受一下維多利亞時代女僕的感受,以「主僕」關係連結起女服務生與客人之間的關係。當然那不是真的女僕與主人,而是一個角色扮演(Cosplay)的遊戲。

  隨著「女僕」這個主題在動漫遊戲作品中受到廣大歡迎,女僕服亦都由傳統款色走到「萌」的款色,長裙改成迷你裙,穿上及膝長襪在「主人」面前作出「Kawaii」的舉動,主人的心也隨時融化。

Read More
專欄評論

《任天堂早已定下「寶可夢」 扮關心香港卻以普代粵》

「寶可夢」這名字,也是最先於中國大陸出現。在台灣「批踢踢」論壇PokeMon看板上,發言者wizozc25852考查到,「精靈寶可夢」這名字最先在2011年中國大陸的動畫及漫畫裏使用(註2)。大陸觀眾首次看到這詞,是在「北京迪美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擔任動畫版代理商的時期(註3)。按照這線索,我在迪美文化的網站上找到一篇「《精靈寶可夢》譯製導演張麗莉專訪」(註4)。這篇2011年的訪問中,張麗莉透露,因為「神奇寶貝」、「寵物小精靈」在大陸都已被搶先註冊,因此要起新名字。而在「與片方的會議中」,根據版權同屬「小學館集英社製作公司」的《多啦A夢》這個「成功案例」,而「確定了在中文中選擇同音的思路」,希望找出與「Pokémon」發音相似的中文字。她還說:「經過幾次討論,在諸多備選的名字中,最終確定了『寶可夢』這三個字,既接近原文的發音,而且每個單字或者三字合在一起都是好意。」

由此可見,整個「寶可夢」的定名過程,就只有中國大陸和日本人員參與。這個名字的確是個「大陸名」,專訪裏沒有一字提及過廣東話,過程中沒有考慮過香港人的母語。大陸的譯製導演張麗莉以「多啦A夢」來比,也證明她不了解廣東話。「多啦A夢」粵音/tɔ la eɪ mʊŋ/,與日文讀音/do ɺa e moɴ/還相似,香港人尚且不太接受,例如去年林保全先生逝世時,各家傳媒都大字標題說「叮噹」配音員。現在「寶可夢」於粵音不合,怎可以和「多啦A夢」相比?
(繼續閱讀)

Read More
專欄評論

《LoveLiver們,別再支持盜取他人創意的商人了》

本來也不想出文說明某雜誌送文件夾所謂何事,但看見一個又一個買了雜誌以為自己真的支持LoveLive! 但又被痛罵,作為在這裡好一段長時間的LoveLive!水區成員,有必要說明一下這個「水區潛規則」。

這篇文章為方便更多人閱讀,使用了白話文。

究竟香港這幾本雜誌出了甚麼事?簡單說就是「侵犯版權」。

早在上年,出版社已經推出過一本LoveLive!別注號,而當中內容排版沒修正、有錯字,最重點是沒經他人同意Copy他人的翻譯,當時更驚動巴哈原文po主。

一本Copy他人網上的東西的書再收你60元,你為何不直接上網找?

Read More
專欄評論

《怎一個「伏」字了得》

認罪的話,那便是淫褻物品;不認罪的話,則轉交淫褻物品審裁處,先行判定物品評級,再交回法院判決:或無罪釋放,或罪成。所有上訴程序,姑且從略。
按照發布不雅物品的要求包裹書刊,實際的作用只得一個:萬一真的是不雅物品時,也搏得無罪釋放。

Read More
CWHK動漫同人活動專欄評論

《同人界其實就係香港社會縮影》

標榜為「香港最大同人誌即賣會」──Comic World(下稱CW)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畫師遭受「電影、報刊及物品管理辦事處(下稱電報辦)」騷擾、攻擊甚至檢控的事件。而且主辦單位每次均完全沒有對畫師提供任何協助,令不少畫師、參加者均明言杯葛CW。早在CW34之後,筆者已經多次撰文抨擊CW極度不負責任、出爾反爾、背叛畫師的卑鄙行為,而陸續亦有不少同人作家、甚至「大手」的同人組織亦明言將無限期杯葛CW。

可是,要發生的始終還是要發生,在剛剛過去的CW41,又再次發生了電報辦檢控攤主的噩耗。

Read More
專欄評論

《不用分得那麼細 大家都是末路人》

經歷一次又一次不堪入目的處事手法,虧CW還能辦到第41屆,在網絡廿三條的陰霾下,CW不僅沒有為同人畫師的不安派定心丸,反之更發生令人側目、苛刻的通告,指場內的所有產品,必須符合《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矛頭不僅指向BL(男同志)、GL(女同志)、R18(十八禁)刊物,本屆更明文將範圍擴大至內容有人物露出內褲、屁股等…

Read More
專欄評論

《Fate/GO當真是Fate/GameOver?》

一如其他大熱的動畫,TYPE-MOON也推出了Fate系列的手機遊戲,由於遊戲故事繼續由「奈須蘑菇」所作加上剛過去新番Fate/stay night [Unlimited Blade Works] 的人氣,令遊戲備受注目。可惜一開始營運伺服 就不勝負荷需要維修一段長時間,更在沒有任何公告下被Google Play Store強行下架,以及每次新活動一推出都例必緊急維護,所以被戲稱為Fate/Game Over,而且早前推出的新英靈 — Lancer 斯卡哈 又掀起一陣熱話,但其實遊戲並不是如傳聞中差,所以作為一位半吊子的Fate廚想為這遊戲說幾句。
雖然小編不懂日文,但也可以從一些熱心網民的翻譯中了解遊戲的故事及其有趣的部分,而且也如一貫Fate系列作品般,在召喚歴史及神話的英雄(遊戲中稱為英靈)上有非常吸引而詳盡的描述,比起一般只借用神話英雄名稱的遊戲多了一分心思。遊戲組隊也需花心思——遊戲對組隊也有一定要求,此遊戲有三種攻擊:高攻擊力的紅卡,儲魔力的藍卡及儲爆擊的綠卡,每回合隨機出現五張卡然後任選三張進行攻擊,由於不同英靈對這三種攻擊有不同傾向,有些多紅卡,有些多藍卡,有些多綠卡,所以玩家需要細心選擇合適的隊員以進行有效率的攻勢。而且英靈技能和寶具的配合以及禮裝(武器)和屬性等等的相剋也對戰局有一定的影響,令Master (玩家)們可按個人喜好組成不同的隊伍參與聖杯戰爭…

Read More
專欄評論

三度休刊《熱血少年》從造漫畫雜誌的角度探究主因

《熱血少年》經過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從雙週刊開始,休刊,變成週刊;再休刊,變成月刊。目前以月刊方式示人的《熱血少年》經過六期後宣佈,他們將會再次休刊,並轉戰網絡版。

《熱血少年》再度休刊,不能以單單「失敗」來蓋棺,始終它已存在了一段頗長的時間,也進行過不同的改革。如此浮沉不定的刊物,它的死因值得探討。

從週刊至月刊

由週刊改成月刊,從來都是死路一條。本來長期追看刊物的人,每週定期付錢、定期追看,可是出版的時間間隔延長,買家對刊物的關注及習慣性便會下降,亦難以吸引新讀者每期追看。

僅以週刊的起印量為例,便可以知道問題的嚴重性。假設每本合理售價為二十元左右,必須至少售出一千至二千本才有合理利潤,前提還必須是每期均可以完售。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從週刊改成月刊的原因只會是出版問題,例如稿量不足、印刷成本等等。如果認為將每期的出版時距拉闊便會使人有足夠時間回復,那只能說是太天真。

二十元只不過是一個老麥的價錢,本來並不是甚麼經濟負擔。反而時距越大,一次的付出就顯得越貴了。為甚麼昂貴商品可以分期付款?正正是減少一次性支出的心理負擔。

Read More
專欄心得/技巧分享

《無彩限的怪靈世界》第2話的咒語拆解

  京都動畫制作的《無彩限的怪靈世界》第2話中,男主召喚魔獸時使用了一段咒語:「ZAZAS,ZAZAS,NASNASZAS」。

  很多單身多年的資深動畫愛好者,在一瞬間就回憶起似乎在《黑暗聖經》這部裡番動畫中聽到過這句咒語。

  雖然我沒看過,但根據不願透露姓名的友人A的情報提供,確認在《黑暗聖經》這部動畫的召喚儀式裡出現過這句台詞,國內網友一般將其空耳為:「渣渣死,渣渣死,納斯塔納路,渣渣死」。

「ZAZAS,ZAZAS,NASNASZAS」

  難道京都的咒語是在NETA裡番動畫?

Read More
專欄評論

《以2.5次元的姿態 衝上紅白的μ’s》

2.5次元偶像組合──「μ’s」終於登上「紅白」的舞台,將於紅組擔綱第11位登場的組合。雖然一年前的紅白也曾經傳出μ’s將會初次登場的消息,最終雖然落選,但來到這一年,μ’s終於也登上了紅白的舞台,成就了2.5次元偶像組合、以致動漫音樂的一大神話。

這件事不僅震動了整個動漫界,甚至連J-POP業界也對這件事有不少的意見及炒作。有指AKB48系的支持者不忿μ’s直接或間接取代了HKT 48 和 SKE 48的登場機會而不滿,甚至有少眾傾向「魚蛋論」,認為μ’s也不應獲得上紅白的機會;也有說法是擔憂身處動漫界的μ’s會在紅白的大舞台上遭受冷待的。

Read More
專欄評論

《數碼暴龍Tri》成長命題不來自作者 而是我們

大家對於普遍動畫定位好像有一些誤會了,大家以為給成人看的動畫是深奧的,青年看的是淺白的。其實探索人生意義、表現人性黑暗、描寫道德價值衝突、反抗社會的動畫,主要是給青少年看的,他們對世界的理解正在極速建立,質疑種種成人已經不質疑的東西,青少年的「叛逆期」,是對一切提出疑問。而給成人看的動畫,主要都是一種價值:「找回美好」,尤其是日本動畫,找回學生時期的青春,找回小孩的熱誠、找回青春少女蘿莉的青澀。

  現在的日本動畫主要是帶你逃避現實的,新番動畫的受眾不會是宮崎駿、新海誠的受眾。因為宮崎駿的動畫太接近八十年代的主流價值,而新海誠的動畫太接近現實了。《白箱》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它透露了大家都感興趣的動畫行業生態,若主題不是「動畫製作」,那種赤裸裸的現實描寫肯定不會如此受歡迎。

  好了說回《數碼暴龍大冒險tri》

Read More
專欄評論

《中國打擊盜版,真的是迷途知返?》

2015到現在仍是相當溫暖,但動漫界卻吹著寒風,不少知名盜版動漫網站關閉,App相繼下架或取消內容,翻譯人員被捕,都令筆者在內的不少動漫愛好者都感到無奈。

從表面來看,獲正版授權公司彷佛像惡魔一樣,追咬著「有汗出無糧出」的宅民,合法但毫無人性;這些打擊侵權的行為,尤其於中國,往往是「做show」多於維護權益,而究其目的,就是為了確保代理地位。

Read More
專欄評論

《最接近人性的高達動畫:鐵血的孤兒》

雖然歷代高達有好多都有細路做主角,但可能因為大多數都著重描寫佢地新人類嘅能力或者係更大嘅世界觀,反而要到鐵血的孤兒我先真正睇到戰爭對兒童嘅影響。一個十幾歲嘅阿哥加入武裝集團,為嘅就係搵錢比自己妹妹讀書;一個被稱為火星老鼠比人賣黎賣去嘅奴隸一直以黎都搵緊同樣被賣左去唔知邊到嘅細佬;仲有個為左一班一早視佢地為兄弟嘅戰友們而起義,再成立鐵華團嘅團長。一切一切你會覺得好似似曾相識,明明睇緊嘅係高達,但係入面你又睇到好多世界真實嘅一面:一班人係一個殘酷嘅世界入面努力生存,每個都有不為人知嘅過去,大家都願意為公義挑戰強權。鐵血的孤兒,我好耐都冇覺得高達作品改嘅名有咁高水準。

Read More
專欄評論

《 Tri. — 在錯誤時代誕生的續集》

我不得不說:

「千‧萬‧不‧要,用童年回憶去欺騙自己。」

如果可以選擇,我會希望《新劇場版デジモンアドベンチャー tri.》能提早七年面世,或是再推遲七年才上映。原因是假如《Tri.》在2008年上映,大多數目標觀眾(包括我)還處於中學生以上大學生未滿階段,至少還對舊動畫有鮮明記憶,亦仍未從動畫畢業;而假如《Tri.》在2022年才登上大銀幕,目標觀眾已經到達三十歲或以上,亦有機會已經生兒育女,一家大小一同觀看,既可以跟孩子一同分享童年回憶,又因為歲月洗禮,令デジモン在記憶中變成天上有地下無的經典作品。

Read More
專欄評論

《版權修訂最大問題 其實係信唔過與民為敵的政府》

有問題的地方確實存在

  版權修訂的確會對現時創作造成一定威脅,殺傷力最大的也許是惡搞歌曲了,舊曲新詞 文字創作沒問題,但唱出來可以構成侵權(即《城邦會戰勝歸來》有可能構成侵權。上載翻唱歌曲,同人音樂會,一樣可構成侵權。

另一個主要的憂慮是,法律字眼由「廣播(Boardcasting)」改為「傳播(communication)」(廢除第28條 ,加入第28A條)。這個改動引起了恐慌,因為「 傳播」的定義極其廣範,然而,以現今時代我們的溝通形式來說,廣播的定義已經愈來愈模糊,Facebook, Twitch, Twitter等平台,訊息以用戶主動參與分享,以互動形式擴散,「廣播」這個定義確實追不上時代。

Read More
專欄評論

《ACG用語流行 與文言文與用字優美有關?》

對於「日語漢字在香港潮語中的滲入是否因其用字優美及與文言文有關」這個議題,本人首提出以下五個問題,其後逐點深入探研。

第一、最流行的字「放題」、「入手」、「課金」、「腹黑」好優美嗎?何處和文言有關?
第二、來自古典中文「遠慮」、「風邪」又不見很流行在港式中文?
第三、流行用字集中在消費文化方面,是否只因為商家想食住「崇日」條水、純因為「潮」,和文言文無關?
第四、大陸也有流行語在香港很流行,也不是因為優美吧。「小三」、「光棍」也不優美,港人揀外來語作為香港潮言時是著重「優美」還是「廣泛使用」還是「流行」?
第五、日本潮語是否也是局限在某些圈子使用?(例如「紺色」「生成」在香港Lolita 圈是定番用字吧-留意定番也是日語!)

Read More
專欄心得/技巧分享

『明明很努力卻獲不到進步』繪圖心得分享(一)—心態篇

「明明已經努力了一段長時間,但畫功仍然停滯不前。」這個問題對於很多繪師來說應該很困擾,有些人甚至因此而放棄了—如此讓人婉惜的事實在是看不下去了,所以阿鏟叔叔我決定就這個問題寫一系列的文章,說說看我對於「進步」的理解。

阿鏟我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畫着漫畫,剛開始只是為畫而畫,很是開心的。但隨着年紀增長,再加上在網絡上認識了很多同道中人和那些要比自己強上十倍的職場前輩,便漸漸地開始留意了自己在畫畫上的技巧、構圖之類的問題。即使我喜歡畫畫的心情沒有改變,但為了要「進步」,還是得把畫畫視為了一件難事。

因為要「比較」所以要「進步」,因為要「進步」所以要「努力」,可是「明明很努力卻獲不到進步」。

今次我想說的,正正是這個心態。

Read More
專欄心得/技巧分享

《自學繪不難 進步靠臨摹》

 如果是選擇畫角色,臨摹一次後,你就會發現主要問題是骨架、五官、頭髮、衣服和上色。我們可以先拆出來單個來臨摹,找一堆站姿的畫來臨摹人體結構,不用上色,只做剪影或線槁就行。骨架、五官、頭髮、衣服和上色,也一樣是這樣拆出來臨摹和研究,這樣對你的畫功絕對有很大的幫助。

當然想學好畫人的話,還是直接去學習人體素描會更快,基本功也會更強。也有人不太喜歡學習畫寫實的事物,只喜歡畫Q版和日系,那麼臨摹你喜歡的日系繪師插畫或者漫畫作品一樣可以學不少東西,例如你喜歡大暮維人的《飛輪少年》,那就嘗試模仿大暮維人的畫,這方法對於害怕畫寫實的人很有幫助。但臨摹過程中不要只無腦的畫,要去理解結構,肌肉和比例等等

Read More
動漫同人活動同人誌即賣會專欄評論

《同人災難:自己活動 自己不救?》

在香港進行同人或是Cosplay活動,除了面對版權條例的壓力,還需要面對如淫褻物品審裁處(下稱淫審處)、「電影、報刊及物品管理辦事處(下稱電報辦)」,以至「明光社」的搞擾。縱然版權條例在香港屬於「親告罪」──即是若非由版權持有人提告,其他人仕包含政府亦不得對作品提出版權控訴;然而《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之中,只要是審裁委員小組的成員就可以對懷疑淫褻、意淫的作品提告。而成為審裁委員小組的成員僅需符合居港不少於7年、通曉書面中英語兩項條件即可,有指審裁委員小組早已滿佈反對同人、動漫甚至「明光社」的線眼,縱然這些消息未得證明,但足以令到同人界以及Cosplay界人心惶惶。

Read More
專欄心得/技巧分享

《我是繪師,初次接委託怎麼辦?》

『小時讀書廢,大個做設計。』不是設計本身沒出息,只是太多不喜歡讀書的人走去做設計,他們本身缺乏自我規劃,沒目標沒大志,得過且過,結果讓設計行業泛濫着這些「人材」。

  繪圖創作也一樣,很多本身收入、學歷不高的人嘗試以繪圖創作為出路,才會讓創作本身更顯窮。再講現實點的說法,「起香港,你冇層樓又唔係中產,做咩野都窮架啦,不如做自己開心既野。」

相信每個創作人都幻想過在家接Freelance渡日,只是靠着在家來往稿件,就已經可以足夠維生了。但這種工作模式的前提是,你必須擁有一定人脈,有着一定名氣,別人才會定期給稿件你,那在家繪圖賺錢的願景方能實現。台灣曾有前輩說只要有十至十二個聯絡會定期委託Freelance給你,那在家全職工作的夢想大概就實現了。

Read More
專欄評論

《不想御宅被看低 請停止自稱「毒撚」》

香港的宅覺得自己不被社會理解,又被「宅男」、「毒撚」等標籤纏身,自卑變成自傲,釀成了「你地外行人識條鐵咩?」的心態,還好,最差的是以毒撚自居,一句:「我係毒架啦!」把自我淪落和自嘲作為自己的城牆,拒絕外界理解同時,又在損害自己自尊。
  本身宅和毒就是兩個概念,「御宅族」來自日本,有指一些喜好專門愛好範疇的族群次文化 ,為了討論聚焦一點,我這裡指的「宅」主要是動漫愛好者。「毒撚」字源亦來自日本的「独男/毒男(どくお)」意指獨身男子,經過香港高登討論區凡事加上「撚」字的洗禮之後,便變成充滿港味的「毒撚」了。

Read More
專欄評論

《日本喪屍漫畫的Walking Dead時代》

當大人們都如此不濟,未來也如此灰暗時,年輕人能做甚麼?裝可愛。
日本研究學者 Sharon Kinsella 認為可愛其實是年輕人因對當大人的責任不滿,又缺乏第二條路下,只好退化至小朋友的階段,希望這段相對自由的狀態能持續下去。既對社會沒有希望,也沒有對個人的未來有任何抱負,可愛背後是十分悲觀的展望,和年輕人軟弱無力的反抗。

表面可愛的角色,其實都是知道現實如何殘酷的倖存者。要不就是接受現實,變成行屍走肉;要不就是裝成無知的小孩子,延遲那個無法避免的結果。但能延遲多久?身體隨住年齡而衰老,心志又因一次又一次暴露在現實中而變得不再單純。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