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番考察(四)——裏番真的能走下去嗎?》
[acxp_adult_confirm]
Read More一個屬於本地動漫、同人、御宅的媒體
[acxp_adult_confirm]
Read Moreoice的出現令原本只由遊戲公司製作的視覺小說平民化,它提供了工具和平台予用家自行創作視覺小說,讓小編可以看到不同的網絡用戶創作的視覺小說作品。
Read More每部組曲中主題與主題的轉折都非常細緻流暢,出來的效果不是由一首歌到下一首歌,而是Cloud 跟Tifa他們遇到什麼危急的事情了,一時你又會意會到Sephiroth好像出現了,下一刻又進入了戰鬥……編曲讓聆聽者仿如置身於看不見的電影畫面當中。
Read More香港同人圈子近年急速發展,大型的同人活動、組織、以致周邊各個小型活動、Only場愈來愈多,活動的變化、內容也愈來愈豐富。以早前(11月19日)結束的「動畫同人文化祭」為例,除了同人活動慣常有的同人誌即賣會、舞台表演等「定番」之外,更新增了罕見的辯論比賽──「動漫論壇」,亦是近年各同人場內比較新穎而且少見的活動。各個活動不斷掙扎求存,為了突圍之出也好、為了生存也好,也不斷創新、變化,務求令到報名的攤主或參賽人仕,或是到場的參加者也擁有最好的體驗、最好的回憶
Read More筆者不相信一個需要通過重重官僚審批後面世的比賽,有著存有巨大漏洞的規則,會是一時疏忽。今次ACG+Capital的比賽由樂言社教育基金主辦,並香港民政事務局以及青年事務委員會資助,可算得上是拿着納稅人金錢搞的活動。這活動分為《香港青年動漫電玩品牌創作大賽》以及《香港動漫電玩創業計劃》兩部分,冠軍獎金加上啟動資金前後合共50萬港元金額。如此巨大金額的比賽,主辦單位卻竟然訂下了「參賽團隊可使用已經生產或創作的作品參加比賽」以及「參賽團隊可以成立一間新公司參與計劃」這種耐人尋味的比賽規則。更不幸的是,最後奪得獎金和資助的,正正就是利用了這兩條規則的「業界經驗人士」。
Read More《No Game, No Life Zero》相當催淚,其中最大原因就是劇本了。過程怎樣催淚法就不劇透了,建議大家自行體會吧,但用一句評價的話,《No Game, No Life Zero》是一個「擁有美滿的結局,但所有角色都無法得到幸福」,這樣的故事……大概啦。
Read More對於喜歡艦娘的社群來說,最近最多人討論的話題,當然就是中國遊戲《碧藍航線》(不少人稱為《艦B》)登陸日本,並且得到大量玩家的支持和同人畫師的支援,當看到一些本來在畫《艦隊收藏》的畫師轉投《碧藍航線》的懷抱,很多人都有既視感:
這不就與當年《東方Project》畫師轉畫艦娘的情況相似?風向是否已經改變?
《碧藍航線》與《艦隊收藏》的異同
雖然很多人說《碧藍航線》的冒起與《艦隊收藏》相似,但從商業的角度來看,兩者的成功方式並不相同。《艦隊收藏》的成功是意外,營運並沒有想像到作品擴散的速度,也沒有為此做好準備,當時甚至出現帳號需要抽選的奇怪情況。
過去兩個星期,台灣同日本分別舉行咗Digital Taipei以及東京電玩節兩個活動。藉著今次機會,來自世界各地嘅遊戲開發者又一次聚首一堂。新舊面孔走埋一齊,話題當然離不開遊戲世界嘅轉變同發展。返嚟香港之後,同大家分享一下所聽所聞,究竟2017年下半年嘅遊戲世界講嘅係咩話題?
Read More動漫作品經常出現偽娘角色,由經典作品《笨蛋測驗召喚獸》的木下秀吉、到近期《Fate/ Apocrypha》的亞斯托爾福,都深受觀眾歡迎;而在同人作品中,偽娘題材作品更多不勝數,常見的例子有《艦隊收藏》的島風,她經常被二創而變成「島風君」;當然提到偽娘,也少不免提到偽娘控都十分熟悉的經典裡番作品《我的Pico(ぼくのぴこ)》系列,吸引程度更被堪稱為「路西法收割靈魂」,確立了二次元偽娘對觀眾的吸引力。
然而當大家看著那些「可愛的男孩子」時,有否想過隔了一個次元後的偽娘,又是怎樣子呢?
筆者多年前首次接觸偽娘,及後也與不同的偽娘接觸,期間與他們出門聚餐、出席cosplay同人展,以及和他們交談,知道了他們不少的故事,包括當偽娘的困難之處。
儘管他們的意見和經歷不一定是代表所有偽娘,但那些三次元偽娘,跟大家所趨之若鶩的二次元偽娘,有著極大的分別。筆者希望藉這篇文,指出動漫中對偽娘的描寫,哪些是正確哪些是錯誤。
Read More「Love Live School Idol Project」又即將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原本由µ’s和Aqours並肩撐起的手機遊戲「Love Live School Idol Festival(LLSIF)」再一次迎來新的改變──全新的組合:「PERFECT Dream Project(PDP)」、以及全新的App: 「ラブライブ!スクールアイドルフェスティバルALL STARS(Love Live School Idol Festival ALL STARS)」。
Read More《煙花,應該和誰看》最具爭議的肯定是劇情了,畢竟《煙花》是建基於一個很好的劇本。岩井俊二在1993年就是憑這個短劇劇本獲得「日本電影導演協會」的新人獎,《煙花》一劇也因而被改編成電影,所以筆者在觀看前十分奇怪,劇情再差也應該止於個人喜好,不至於劣評如潮吧?
Read More說起賽馬,大家應該不陌生,而在ACG界裡面的賽馬,遊戲倒有不錯的發展,動畫雖然經常跟不同動畫作合作活動,不過名副其實的”賽馬動畫”在1996年的熱鬥小馬以後就沒有了。然後22年後的2018年,經過Cygames、TOHO Animation和Lantis的合作下,遊戲ウマ娘宣佈動畫化。原作遊戲雖然還沒上市,不過筆者還是先帶大家認識一下馬娘的世界。
ウマ娘 プリティーダービー(馬娘 Pretty Derby)是Cygames即將發售的手機遊戲, 內容是以玩家作為訓練員進行馬娘的育成。在獲得比賽優勝後會出現Winning Live、企劃上的跨媒體發展以及在遊戲第一彈PV最後所說的出道等等地方都充滿了偶像大師的風格,最大原因可能就是因為製作人是曾經擔任偶像大師系列統合製作人的石原章弘,至於這是不是石原心中的符合自己理想的IP,我們就拭目以待了[註1]。
Read More隨著網絡、社交媒體的普及化,Cosplay文化已經逐漸為大眾所熟知。
Cosplayer寫真販售、遊戲推廣、國際比賽…現在,Cosplay已經從單純的一個興趣,演化成今天我們所能見的一個具商業價值的活動。隨著商業化Cosplay的出現,Cosplay攝影也從以前只為記錄交流,到現今已衍生出Cosplay收費攝影和Cosplayer寫真書拍攝合作等商業類活動。當中,以中國和日本的Cosplay商業攝影市場最為成熟和蓬勃。當中,圈內更有明確的交易指南或報價可供參考,這些國家的Cosplayer也普遍認同Cosplay攝影收費這個概念。
然而,香港、台灣、新馬等地方,Cosplay收費攝影的概念普及性就比上述兩個地區低很多。以香港來說,大部分Cosplayer (下稱「Coser」)、攝影師依然秉持當年麥花臣的「興趣論」-,大家都是因興趣愛好而聚在一起的愛好者,亦剛好想記錄自己的Cosplay、拍攝自己喜愛的角色。他們認為這是各有所求從,而把Cosplay攝影定性為互惠互利或合作創作的性質,故甚少提及實質的金錢報酬。當人人都能很簡單地購入Cosplay服裝、攝影器材等等,Cosplay的概念開始出現新的認知,「美」、「還原」等字眼開始成為Coser對Cosplay的要求甚至是前提。而Cosplay攝影亦同樣, 由當時人手一部DC仔的”拍攝記錄”,逐漸成為今天要用具一定質素的相機拍攝的”美觀Cosplay相”,。Cosplay整個文化對作品質素愈來愈有要求。
筆者認為,Cosplay攝影很大程度上是屬於人像攝影的一個主題分支既然是人像攝影的分支,而人像攝影本身已有商業的市場,為何當在香港引入Cosplay收費攝影時,卻有不少反對的聲音?
Read More同人漫畫展大家可能就聽得多,但獨立遊戲展你又去過未?
上個星期四(八月三十一號)香港舉行咗一個叫「Game On:香港遊戲試玩日」嘅活動。今次活動召集到本地超過25隊獨立遊戲開發團隊展示作品,算係香港近年最大型嘅一次獨立遊戲聚會。然而今次並非香港首次有人搞獨立遊戲展。其實過去幾年香港都不斷有人嘗試搞獨立遊戲展,譬如去年香港遊戲創作協會主辦嘅「香港遊戲比賽展覽2016」以及2015年響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嘅「Hong Kong Game Expo 2015」。無奈每次搞獨立遊戲活動,到最後總係聽到搞手話大部份到場人士都係業界嘅朋友,偶然有媒體朋友採訪一下已經可以劏雞還神。點解香港搞獨立遊戲展會搞成咁?莫非真係要俾幾千萬請班韓國歌星嚟助陣先可以有普通市民入場?
Read More演唱會伊始,ナノ便以一身帥氣的搖滾風裝束登場,以《MY LIBERATION》作為開場,瞬間點燃歌迷的情緒!歡呼聲此起彼落,更有不少觀眾自發地打call,配合歌曲的節奏一同揮動手中的blades,展現他們對ナノ的應援之情!
演唱會中,ナノ演唱了不少大家熟悉的歌曲,例如《SABLE》、《NO PAIN NO GAME》、《ROCK ON.》、《THE CROSSING》,當然也少不了《蒼藍鋼鐵戰艦》的OP《SAVIOR OF SONG》,當《SAVIOR OF SONG》奏起之時,一眾歌迷更主動把手上的blades轉成符合動畫《蒼藍鋼鐵戰艦》中代表主角組的藍色,同時《SAVIOR OF SONG》亦是整場live中,令眾歌迷情緒達到最頂點的歌曲,ナノ更多次遞咪給台下的歌迷,邀請他們一起合唱副歌部分歌詞,歌迷們當然配合ナノ一齊合唱,彷如ナノ和歌迷都一同站在台上演唱一般!
Read More首先要一讚的是真人版《東京喰種》並沒有像近年其他真人化作品一樣,嘗試在有限時間內把整個系列故事推完。近年的爛作共通點都是太想把故事「完結」,因而胡亂跳過劇情,甚至因原作部分劇情推進太慢,而「原創」電影版劇情。而真人版《東京喰種》只寫了「笛口篇」的故事,以動畫換算就是第一季的1-8話,時間長度其實差不多,對劇情的改動主要是把笛口篇無關的伏筆拿掉,以及把CCG放在一開始登場,以利營造最後金木和董香vs阿門和真戶的「終極對決」。
Read More近呢幾個月,外國嘅手機遊戲論壇以及YouTube冒起咗一款叫《Last Day on Earth》嘅喪屍遊戲。呢隻Game我之前喺Facebook都有介紹過,詳細內容可以去呢度睇番。(www.fb.com/dixon.gamer/posts/1522386051151802)對於中意玩喪屍題材嘅朋友,呢款求生遊戲相當值得推介。不過今日我想講嘅,唔係呢款遊戲有幾好玩,而係手機遊戲嘅營收同營運模式對一款遊戲所產生嘅影響。
《Last Day on Earth》喺今年5月底上架,直至8月為止,遊戲依然喺公測狀態當中。遊戲上架之後,官方幾乎每個星期都進行各種大小不同嘅更新,並且透過Facebook、Instagram以及YouTube發佈有關更新同攻略嘅資料嚟累積(吸引?)玩家。咁樣嘅宣傳規模同更新嘅執行手法,一般只會用響(係)已經完成嘅遊戲之上,但《Last Day on Earth》推出至今內容不足十個可探索嘅地圖,連一般求生遊戲用嚟建造設施同裝備嘅材料都只係公開最低級別。對玩慣推出時候已經齊曬內容嘅玩家嚟講,《Last Day on Earth》呢種拆散曬嘅手法竟然能夠獲得超過一千萬玩家嘅廣泛讚許同認可簡直就係不可思議。
Read MoreCW44(Comic World 44) 剛於8月20日結束,本次可謂一反「常態」,未有傳出如之前驅逐Cosplayer、淫審干預攤主等的噩耗,收穫近年難得一次的平淡結束。
然而,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覺得,「同人活動沒有出事已是萬幸」的想法?何時開始,會有一種「唔知有咩好買」的想法?
主要的還是那幾個老問題──淘寶攤充斥、本子不吸引、周邊多到不想再買云云。無他,R18唔准畫、BL唔准畫、GL唔准畫、近年清涼本露個內褲也要被定性為「不雅品」……畫師的創作空間不斷被「淫審」以及「明光」等勢力所壓縮,直接導致所出品的同人誌(本子)不夠吸引、售出量大減。然而,香港的畫師真的這麼弱嗎?觀乎數個已經成功衝出香港,進軍台灣甚至是日本的有名同人組織或畫師,香港其實不乏具實力的畫師,只是在乎有沒有一個適合他們發揮的平台──香港,現在明顯不是一片適合同人畫師發展的地方。
Read More《寵物小精靈》新一季動畫「太陽與月亮」的海外播放授權差不多是時候釋出。這季動畫除了畫風大變,主角「小智」被譏為變成了「小智障」外,對香港人來說,最不能接受的,還是那堆所謂的「統一名字」——即是「小精靈」變成「寶可夢」,「比卡超」變成「皮卡丘」,「車厘龜」變「傑尼龜」,「波波球」變「胖丁」,「行路草」變「走路草」等等以普通話強行取替廣東話(即「以普代粵」)的譯名。
其實自從新譯名公佈以來,許多香港人踴躍地表達不滿或反感,只是任天堂和Pokémon Company一直態度強硬,恃着自己的財勢,堅持開推土機剷平不同的語言文化。與《櫻桃小丸子》馬上改過的事相比(註1),足見其態度之惡劣,以及對香港語言的不尊重。
任天堂和Pokémon Company堅持要以普代粵,拒絕改正,香港人也不賣它的賬。除了一堆為求有遊戲就甚麼都可以出賣和犧牲的「真粉」外,許多香港人對是次改名的負評歷久不衰。本來手機遊戲「Pokémon Go」熱潮,好像為任天堂那邊扳回劣勢。然而,這款本來並不限定用所謂「統一名字」的遊戲,自4月上旬的更新後,強制把包括香港等地區的玩家介面換成那些以普代粵譯名。網上隨即冒起杯葛潮。
Read More今年香港嘅暑假真係非常熱鬧!先係七月底嘅「香港動漫電玩節」,然後就有「香港電競音樂節」同埋「香港復古遊戲展覽」,暑假尾聲仲有個「Game On:香港遊戲試玩日」。一時間電台電視台、報紙雜誌同一眾KOL都齊齊講「打機」,就好似多年嚟被冠以「冇出息」、「浪費時間」同「幼稚」嘅玩意終於可以抬起頭來。可能就係因為咁,呢期我經常聽到身邊有人講:「我侄仔買咗電競嘅Mouse同Keyboard準備組隊呀!」、「我個女想學Unity整Game呀!」、「我細佬今晚開台直播打機呀!」無論男女老幼都突然好熱衷打機。其實香港人一窩蜂嘅熱潮都唔係咩新聞啦,不過當好多人都響度大叫「機會嚟啦,飛雲!」嘅時候,當中有幾多人真係有心發展一個行業,有幾多只係純碎炒作乘機掠水抽水?今個禮拜嘅《品味遊戲》,我借剛剛完結嘅三個本地電玩活動,稍微分析一下「打機」係咪真係可以成為主流。
Read More記得有朋友講過,「打波嘅遊戲就唔該唔好講故事啦!而家足球小將咩!」的確,市面上大部份球類遊戲都只係專注響比賽,離開咗比賽就冇乜特色可言。(砌隊已經唔算係特色)。對於追求即時反應同快感嘅玩家嚟講,「故事」根本就可有可無甚至係拖慢節奏。所以對於擅長講故事嘅美國獨立遊戲團隊Supergiant嚟講,想要做一個3對3,有少少《NBA Jam》味道嘅MOBA遊戲(Multiplayer Online Battle Arena),首先要處理點將玩家討厭嘅嘢變成自己嘅一個優勢。
Read More文:YS 今年城大秋祭傳出將會改變交易程
Read More今期嘅《品味遊戲》想同大家講番一款推出咗都一段時間嘅作品,不過響「炒冷飯」之前,我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有冇試過發「夢中夢」?
有睇過Leonardo Di Caprio主演嘅電影《Inception》(港譯《潛行凶間》)的話,相信對夢中夢呢個concept唔會感到陌生。(未睇嘅,建議睇咗套戲先,我個人覺得係近十年必睇電影之一)今次想同大家品味嘅《Knights of Pen and Paper 2》(以下簡稱KoPP2),正好就同「夢中夢」有點類似。因為呢款遊戲入面,玩家將要飾演「玩家」呢個角色。
可能係因為最近玩番桌遊RPG嘅關係,打開《KoPP2》,見到Game Master攞住本guide book坐響檯後面,檯前面擺住兩張凳仔,果種桌遊感撲面而來得嚟真係非常貼地。對於冇玩桌遊RPG嘅朋友嚟講,可能對Game Master呢個名詞比較陌生。其實最早期嘅RPG係冇電腦做輔助嘅。戰鬥判定、角色能力提升、劇情推動,全部由主持大局嘅Game Master人手操作,所以原本GM嘅工作唔係齋踢人出隻Online Game咁簡單㗎!
Read More網上逐漸湧現有關電競或Online game等的相關文章令到筆者都躍躍欲試。近日見到一篇文題目是《有冇人打機咁犯賤鍾意做補師》令筆者有感而發忍不住想「講幾句」。劈頭利申先筆者同該位作者無任何瓜葛純粹見文章內容有趣又見大家都是「補師」所以想說一下自己的想法就這樣而已。
Read More上次考察,有讀者說鬼父已經看膩了,所以今次改變一下方向,從深入透析劇情和探討角色稍微休息一下,關於a1c的考察我們下次再做。今次根據某個讀者的要求,我們來看在質量和重點都刻劃分明,自稱為觀眾帶來真正的エクスタシー(Ecstasy,有狂喜,忘我狀態)的公司,Mary-Jane(メリー・ジェーン)
根據wiki,Mary-Jane(メリー・ジェーン),是由株式会社ダグダグ營運的成人動畫品牌,2009年創立,以動畫化成人漫畫和製作低價格動畫為主。實際上販賣價格中位數¥4,104(含稅),雖不如Pinkpineapple和MS pictures高昂,不過比a1c還貴。
Mary-Jane跟標題所說一樣,以15-20分鐘短篇動畫為主,而且直接在畫風上已經更看得出製作費的差異,改編動畫較多,製作類型廣泛,大部分說得出的都有。角色刻劃鮮明,故事簡短節奏快,觀眾很快就可以代入故事。前期以兩集完結的短編鬼畜調教NTR系為主,中期開始轉向中長篇輕鬆純愛單元式故事發展。
Read More如果按照以上電競以及遊戲界嘅講法,兩個產業恐怕真係永遠各有各做,彼此都唔需要大家。但其實兩者係咪真係河水不犯井水?睇番電競業界歷史,由街機到第一身射擊,到而家MOBA(多人在線戰術競技遊戲),每每係當一個新玩法出現嘅時候,玩家同觀眾有新挑戰同刺激感,電競嘅吸引力先會持續落去。呢方面其實仲有好大空間俾遊戲製作人發展。例如近年好多人都提到嘅VR遊戲,其實有不少公司同團隊都已經投入設計同製作VR電競遊戲:使用Occulus Rift嘅電競遊戲《The Unspoken》、由內地「英雄體育」投資,利用Virtuix Omni系統嘅VR FPS電競遊戲《全民槍戰》等都係準備登上國際電競舞台嘅遊戲作品。不同嘅新玩法、新思維已經陸續準備面世,相信類似電影《Tron》咁嘅虛擬對戰將會好快響大家面前出現。
Read More這些都突顯出,DC其實用回了Marvel方程式處理《神奇女俠》這套電影,其實也不要緊,但DC及其支持者經常在不同場合有意無意地諷刺Marvel電影相當兒童向,而目前這套美其名「吐氣揚眉」的作品,也不見得「深度」得去哪裡。而最為自打嘴巴的,就是他們起用了被DC支持者甚至各影評人批評為「沒深度」、「兒童向」「無腦」的《復仇者2》導演Joss whedon為年尾的正義聯盟的負責後製,名副其實的「臭你又奶?」。
Read More七月又有大河內一樓做劇本統籌的新番《Princess Principal》了,從PV可以看到19世紀末作為的奇幻世界設定舞台,音樂又是梶浦由記的手筆,看起來也有一定的吸引力。筆者在撰文時還沒看過一集《Princess Principal》,可是,大河內一樓這個名字,實在讓我不敢對這部作品寄予期望。
Read More上次考察得到了不少回應,筆者這裡先謝過各位讀者。今次是關於PoRO的其中一套成名作,近年裏番界的傳奇,鬼父系列的深入透析。
《鬼父》原本是由BLUE GALE在2008年發行的成人遊戲、遊戲發售一年後發行了OVA動畫,原本只打算製作上下兩篇,結果銷量理想,繼而推出了《鬼父 Re-birth》、《鬼父 Re-born》等一系列OVA作品。
《鬼父》系列是PoRO第二套動畫化的作品(與PoROre合併後是第三套),靠著角色秋月愛莉的設計和令人印象深刻的道具紫色噴霧(催情藥)而在裏番界一炮而紅。(8年前衝著金髮巨乳傲嬌雙馬尾而且頭髮綁起來好像saber而開始接觸鬼父的人不計其數),知道今天在各社交平台也不難見到這套作品的蹤影。
今個星期,遊戲界最大嘅盛事都莫過於一年一度嘅E3遊戲展喇。睇番每年E3,傳媒嘅報導來來去去不外乎Sony、任天堂、Microsoft三大巨頭嘅新機動向,加埋一眾遊戲大廠嘅最新消息。可能就係因為太過集中報導呢方面嘅嘢,所以最近有朋友就話,年年E3都係差唔多,實在覺得好冇新意,好悶喎。
其實,對於業界嚟講,E3嘅價值絕對唔止係睇吓Game Trailer同睇次世代主機咁簡單。E3係全球最多媒體同讀者關注嘅遊戲展,所以响E3聚集嘅人亦係業界當中最優秀嘅精英。由於遊戲係一個非常依賴「人」嘅行業,所以對於做遊戲嘅人嚟講,E3同埋同類嘅遊戲展,最值錢嘅並非產品,而係「人」。
[acxp_adult_confirm]
Read More對於不少宅宅而言,當然希望能在Live中全情投入,為歌手或聲優或團體傾力地應援。而關於「打Call」的意義與文化,筆者在這裡就不作陳述了,有興趣的可以看回筆者之前的文章。(香港同人專欄 – 《[演唱會文化]我睇Live企起身打Call又得罪你?》)
雖說在日文的Live event中,「打Call」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應援動作,甚至有不少歌手或聲優或團體,自己也會設定獨特的「Call」,與參加者能一起的玩、一起的參與。這種「Call」基本上已經是官方認可,並且可說是作為支持者必須要「溫熟」的資料。
即將舉行的年度大Event──「Animelo Summer Live (アニサマ)2017」,突出通告禁止所有令人困擾的行為──如「咲きクラップ」、「MIX」、甚至是「コール」。
Read More上個星期說到,同一款遊戲當換上不同主題的時候,往往會成為超越原著的熱賣作品。這個星期我想說一下另一種在遊戲界常見的設計方式 — 集各家所長的遊戲作品。
先旨聲明,以下要介紹的遊戲不但免費、橫跨手機及PC平台,而且可說是一玩不能自拔!尤其對競技類遊戲沒有抵抗力的朋友,千萬要小心!
Read More香港最近爭吵得比較熱烈的是要Cosplayer應否Cos著在街上行走,我對香港的狀況並非充分瞭解,但我涉獵各種同人場活動以及轉賣代購已近十年,對日本要Cosplayer現狀多少有一些認識,僅此整理一二分享給香港宅胞以資參考。
Read More這個星期,抱病的我想跟大家談一下兩個「放置式治愈系」手機遊戲,比較一下兩者相似之處。正如上星期在專欄中所提及到,玩家的習性就是在接觸一個新遊戲的時候不自覺地拿同類作品做比較。這種比較我個人認為是非常自然而且不可避免的,可是當抄襲成風之後,玩家和開發者對於「抄襲」的看法越走越遠,大家對「什麼是抄襲 / 山寨」多年來依然無法取得共識。而事實上,當我首次拿起The Pokemon Company的新遊戲Magikarp Jump時候,我第一個感覺就是 「這根本就抄襲Mola Mola嘛!」
Read More喜歡《2048》的朋友,《WorldMaker》絕對是一個非常優質的作品。「往上兼容」令從來沒有下載過前作的朋友可以一個下載玩到飽。不過從下載量而論,這種「特別的上架技巧」證明了製作人並沒有以營運者心態去看待這款遊戲。情況就正如走進一間做不做你生意都無所謂的「私房菜」餐廳一樣,喜歡的人進來好了,不喜歡的話老子也無所謂。「要我更新?我索性推出新遊戲算了」
Read More──如今,同人展會之所以發展得如此火熱,筆者認為,不單單是因為同人創作者與愛好者們只為求一個交流渠道那麼簡單,而是隨著中國大陸物質與精神水平的雙重提升,ACGN愛好者們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進而渴求更高更好的平台所致。我國國情下的同人展會,是一群具備一定經濟能力和版權意識的參與者們,對既有充斥盜版制品漫展的失望,對自主同人創作交流的渴求,以及對正版版權的肯定,這三者共同影響需求下誕生的產物。
Read More在我哉偉大香港警察 協助下,在Hidden Agenda(下稱HA)中演出的「This Town Needs Guns」因為入境處職員「放蛇」而「中伏」被捕。這次的理是他們沒有工作簽證,也有說法是因為他們「擾民」……比起上次食環處的「突擊巡查」,這次的「攻擊」更是來得兇悍、具傷害性。──利申先,筆者沒有聽過這隊樂隊的演出、也對於Band界的運作不甚了解,但對於HA的搞擾,先不說在此之前的小規模風波──最近既有食環處,又有入境處,當然仲有「我哉偉大香港警察」──從這幾次事件中見到的,是對於「次文化」日漸呈現出來的「滅亡微笑」。
Read More後眞相世代裏,人們喜歡以一己之見,選擇性無視事實,寧可聽信合意的謊言。到底這是報私怨還是行公義?近日網上鬧哄哄的谷阿莫事件可見一斑。
谷阿莫發佈的影片,先以電影片段剪接而成,再配上自己撮寫劇情和抒發感評的旁白。谷阿莫如何撮寫劇情和評論,既建基於原本電影的內容,也本乎他自己的創意。客觀而言,這些影片符合了二次創作的條件(註1)。雖然他的撮寫被指爲瞎掰、曲解電影劇情,評論也被指爲酸臭詆毀,以高高在上的姿態踩低電影製作人的心血。但這些部份,只影響其作品質素好壞,不會改變它是二創作品的本質。在法治社會裏,他這樣做所招來的,應該只是大家對其作品或人品的評價,而不應該因爲大家的憎恨或喜歡,造成在法律待遇上有差別。
聲討谷阿莫的網民,花了不少篇幅表達他們對谷的憎惡。要是撇除這些主觀部份,剩下的主要論據就集中在兩點:一是指他的詆毀、曲解,趕走了觀眾,對片商造成經濟損失。二是指出谷阿莫有使用坊間字幕組的片段,以及未經公開放映或未發售影像碟的片段作片源,顯示出谷阿莫曾非法下載。
Read More《月色真美》(月がきれい) 是由feel製作的原創電視動畫作品, 監督是岸誠二。這動畫整套都充斥著文學- 從動畫名稱、 各話標題、 劇情手法,,男主角引用的語句,都能發現到它們的蹤影, 我們先從標題開始。
Read More邊個發明了「抽飛」?唔重要,重要係「點解我要抽飛」──
「抽飛」,就是以「以抽籤方式決定演唱會門票的購買權」的意思──在日語中就是「抽選」(ちゅう せん),一般都是憑發售中的BD(Blu-ray)、CD等商品之中附帶的「抽選券」(抽選申込券),進入這個「抽飛」的殘酷世界
大家都知道,香港Cosplay及攝影圈是沒有明確的門檻,致令有些人穿上角色服就自稱Cosplayer,又或有些人買了相機、Facebook儲了一些相片就自稱是攝影師,在這種成本不高的前提下,有意偽冒的人要混水摸魚實在太過容易,鼓勵了騷擾者接近Cosplayer的動機。
而懲罰機制方面,誠如我前段所指,涉事者因為被遺忘或被原諒,大眾就繼續讓其在圈內活躍,結果他們繼續堂而皇之出席動漫同人活動,又或沒有公開的黑名單讓公眾傳播,加劇騷擾者「添食」的行為。
所以由此筆者的結論就是:香港必須有正式的驗證制度,才可以重新整頓Cosplay圈內狗公亂舞的惡劣環境。對此,筆者有三個建議:
Read More事實上香港的病態,香港的可悲面貌,其實全部都可以用來當是創作的土壤,等於很多豐富的哲學思想也是在二戰後期漫發出來一樣。
八十年代反烏托邦的科幻作品興盛,是當時二戰陰影還未褪色、人們尚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抉擇、科技發展之快速激發大家對未來瘋狂想像…是這樣的背景造就了那麼多科幻經典,這是當年的創作土壞。
現今不論世界或是香港也準備進入巨變:恐怖主義及難民問題徹底打了左翼臉;全球化遭受本土思潮的猛烈反彈;香港本土思潮雖然進入低潮期,但它會轉形和再次來臨…這些身邊發生的事,全都可以作為創作的土壤。
Read More在筆者看來,攻殼機動隊電影是混合了多部由攻殼機動隊動系列動畫中的元素或經典場面作為此部電影的亮點。這次的攻殼電影版雖則並不能完全媲美原作,也未必能滿足所有原作粉絲的期望,可是比起七龍珠,攻殼電影版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致敬原作,且還原了部分經典場面的這一點,已經比七龍珠要好太多。
Read More在2015年的GDC演講中,橫尾太郎曾表示他一直試圖探索遊戲創作中難以涉足的邊界—— 一些顯而易見的禁忌擋在所有創作者面前,制約著遊戲所具備的潛力,但在禁忌與已知的可能性之間,還存在著一片未經探索的區域,他渴望突破一堵「無形的牆壁」,將前所未有的情感傳達給玩家。關於這種突破,他舉出的實例即是可口可樂公司在2013年設置於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國中的「小世界」汽水機(Small World Machines)
Read More英語類目下的有好幾個偏寫實的或重口的畫師:水龍敬、師走の翁、朝凪等。另外水龍敬拿第一毫不意外。從柚木N能上榜來看,歐美死宅的姐控情節也很嚴重,其實從之前的雜項TAG裡就能看出點端倪,以及之後的作品排行也能看出姐控情節。另:柚木N的N是NTR的N!
Read More倘若事件屬實,筆者認為若校方沒有在校規或活動條款中列明男同學不得穿校裙,卻在活動當日才表明不能接受男同學穿校裙,在教育─特別是性別角度來說,是反面教材。
筆者並不難理解學校做法,由於香港人普遍對男性穿上女裝有強烈的反對,學校作為提供社會生產力的機關,為迎合社會的主流期望,當學生做出超越預期的行為,必定會毫不猶豫全力阻撓,所以對於學生穿著原本只為女同學而設計的校裙,自然會高壓制止。
然而,教育是不是一定要透過行政命令來指導學生的行為呢?筆者當然不敢苟同。
Read More最近台灣一間以女僕裝侍應作招徠的餐廳,因為明言不聘用男性,而被應徵男士投訴,最終被當局以《性別工作平等法》提出檢控,店主竟遭罰15萬台幣,事件引起網上議論,有意見認為女僕餐廳不聘用男士是合理做法,部份網民替店家被罰款感到不值。
Read More對於PR,有吹灰噴雪的、也有瘋狂吹奏的聲音。同人界以致ACG彷彿又再次燃起對於Event的熱烈討論,好像又回到以往「百花齊放」的年代一樣──然而在其後的「C3日本動玩博覽(下稱C3)」,又再次曝露出香港人對於Event文化的不理解以及自私。
C3公然出現「場內搶閘排隊」一事,誠然,在香港的Event場內己經不是什麼新鮮事,這次做得猖獗、人數過多,才正式被揭露出來罷了。早在以往有如CW、或是「Rainbow Gala(下稱RG)」的同人Event,參展單位於場內排隊、「搶閘」到受歡迎攤位或是限定品攤位等候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然而香港人的特性就是「有著數,點解唔搶?」、「有頭位,點解唔爭?」,作為場內的參展組織,眼看搶先排隊買得心頭好的機會,為什麼不把握?外面排隊的人?Who cares?要怪就怪你們不是參展組織──稍有「特權」就盡大可能地利用、以最少的成本爭取最大的利益,這就是香港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