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同人.HKDoujin

一個屬於本地動漫、同人、御宅的媒體

專欄評論

《本末倒置、「充大頭鬼」中國式的「Live」》

相傳,是次的見面會,我哉偉大無敵中國,場內場外同樣「威震四方」──破壞贈送給水團成員的花牌──包括在其之上放置「那種場所」的卡片、偷竊掛置於花牌上的小玩偶、甚至直接把「那種場所」的卡片廣告塞進送給水團成員的禮物盒之中;

相傳,見面會Live環節之時,「虎嘯」聲四起、氣勢浩盪、震懾人心,更有參加人士以擾亂、破壞活動而來,例如是誓言破斷《Happy Party Rrain》的「火車橋*」之類之類的行為──

──等等的「傳言」。

Read More
其他

《2017 御宅大事回顧》

港人製《刺客教條》宣傳動畫 網民讚口不絕(27/10)

一條由香港人製作的《刺客教條:起源》宣傳片於10月27日在網上熱傳,不少網民讚質素高,水準不輸海外。

香港動畫製作公司Paperbox Creations及廣告公司: 朝日創作 Rise Creation有幸接受Ubisoft官方委託,製作《刺客教條:起源》動畫宣傳短片,香港蘋果日報及UbisoftFacebook 專頁上兩條動畫宣傳片合共98 萬次瀏覽!12月14日,Microsoft Surface的廣告宣傳更邀請了Paperbox Creations進行代言,以《刺客教條:起源》動畫宣傳短片事件作為廣告故事主角。

Read More
兩岸新聞日本

兩個播出版本?日本動畫片商懷疑向海外播放者提供「次貨」

日本新番動畫的製作檔期之趕相信大家也耳有所聞,而海外購入播放權的網站更要比日本電視台更早拿到片源以進行壓片和上字幕等額外工驟,令動畫製作公司壓力更大。今天有中國網民發現,中國影視網站Bilibili(B站)播出的最新話《Fate/Apocrypha》#25,畫面與日本播出的版本有異。

Read More
Cosplay event其他動漫同人活動

《首個Cosplay博覽「CosCompass」明日 正式展開!》

Cosplay其實也是一群充滿熱情的人在「神似」和「形似」上面追求極致的一條道路。明天(31/12),柴灣青年廣場就會舉行一個以cosplay為主題的博覽會,主辦除了希望可以匯集一群喜歡cosplay的朋友外,亦希望號召更多同好進場,在不同的環節認識cosplay的另一面。

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Coscompass的活動內容吧!

Read More
其他

《從香港「緊貼播放」談本地化》

現在,我們基本上已經習慣在各大視頻網站上,看與日本同步或同週播出的正版動畫了。然而這種習慣,畢竟是2010後,經過若干年才建立起來的。沒關注過的人大概不知道——在香港,早在2009年就已經在電視上實現與日本「同步」播放動畫。香港電視台的「同步播出」,雖然確實是有和日本完全同步播放的例子(Animax),但更為人所知的是TVB官方稱之為「緊貼日本」的「同步播放」。何謂緊貼日本?直接舉個例子好了:2014年7月的新番《黑執事 馬戲謎團》(黒執事 Book of Circus),日方7月10日首播,而香港要到8月2日才首播。大家可能會大呼:「這根本就不是同步嘛!」,這點早就給電視台料到了,所以官方說法一直強調的都是「緊貼日本」,就連2011年11月底才播出,比日方足足落後兩個月進度的《魔奇少年》(マギ)在宣傳中也使用到「緊貼日本」這個說法。筆者認為,應該很多人都覺得這種「同步」不提也罷,但實際上對於TVB而言這確實是「同步播放」,時間上落後日本數星期才播,一來是因為檔期,二來就是本地化工作需要用到相當的時間,其中後者的影響最大。

Read More
Rainbow Gala動漫同人活動

《香港需要更多條「原創街」》

RG20(Rainbow Gala 20)於2017年12月17日圓滿結束,雖說活動(算是)平安渡過,但筆者留意到是,是那個默默消失了的名字──「原創街」。

設立「原創街」的做法始於RG15,當年緊隨著「香港原創同人誌Only」之後舉行,可謂一口氣把「原創同人創作」的氣氛推至最高點。然後五屆過去,「原創街」出現過首舉時的盛況,也出現過報名攤位不足、尚餘空缺的情況,最後一次見到「原創街」已經是RG18。之後的RG19、與及最近的RG20也已經不再復見……是因為作者減少了?還是讀者不足?

Read More
其他

「比卡超」其實還未老--再談《寵物小精靈》風波及粵譯困境

相信大家都已經知道,以《寵物小精靈》譯名事件為首,粵語翻譯面臨的風風雨雨,已隨着電視台為五斗米折腰,背棄粵譯而進一步惡化。如今粵譯情況不上不下,在於其實很多人都受字幕組翻譯耳濡目染,以至已經沒有概念,分不清國/普譯和粵譯。然而,筆者認為,粵語翻譯的魅力已經根植於大眾心裏,不容字幕組翻譯所取替,亦遠超於一個情意結。

舊的粵譯就有如《千與千尋》裏面小千的真名一樣重要,是因為一日我們仍會將叮噹、比卡超、飛雲掛在嘴邊,就會依稀記得,到底緊隨我們語言習慣譯出來的東西是怎樣,「機會嚟啦,飛雲」何以會格外親切,那是因為,這些是我們一手一腳建立的文化,不止是屬於譯者的東西,其實我們都有份令這些譯本入屋。

Read More
新聞本地

【司徒奈奈圍毆案 法庭三日審判懶人包】

在2016年2月14日,當事人羅浩峰(下稱羅)相約女網友(虎牙)在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並前往酒店「開房」。然而,見面後不久就被虎牙和三名男士帶到附近的零碳天地,再被後來加入的兩名男士毆打。

過程中被被告之一的淩龍拍下影片。其後羅被6人帶回九展,被逼向在場的女coser道歉。

道歉後,羅被虎牙、白毛與皮褸男帶到尖沙咀碼頭繼續拳打腳踢,為時大約35分鐘。之後四人一同前往手機店鋪買手機零件和出售充電器及充電線,企圖毀滅證據。皮褸男稍後離開。

虎牙、白毛和羅離開手機店鋪,三人一同前往尖沙咀鐵路站,羅路上一直被虎牙襲擊。

Read More
Cosplay event動漫同人活動專訪

《CosCompass主辦談世代問題 盼構建本地Cosplay社區》

「一直都覺得有需要,不過又見唔到有人做,所以咪自己捲衫袖囉!就係咁簡單嘅一件事。」

面對我問他們為何想舉辦「CosCompass」的問題,他們直接了當地說。

「香港雖然是有Rainbow Gala、Comic World等活動,但cosplay在當中都是依存同人誌即賣會的角色,甚至乎去到動漫節、C3動漫博覽會等,cosplay都是炒熱氣氛、幫助宣傳的存在,香港是未有一個以Cosplay為主的大型活動。」

「其實早幾年(2010去到2013年左右),喺香港嘅cosplay人口已經足夠撐起一個event,不過當時我地無咁能力去做,無人手無資源,最重要係當時我地覺得有其他人會去搞。」不過事實上並沒有人發起一個以Cosplay為主的Event,所以他們就自己「落水」了。三人都表示,自己是喜歡「去Event」多過「搞Event」的人,現在他們作為先行者,希望其他人會同樣會舉辦以Cosplay為主的活動,最終達至「遍地開花」的結果。

Read More
專訪

[專訪]【品味遊戲:打工英雄傳的夢想與現實對決】

香港從來都不缺乏有夢想、有熱誠、同埋有行動力嘅年輕人。為咗實踐夢想,好多人會豪賭自己手中嘅籌碼,包括積蓄、健康、光陰,甚至係自己家人以及伴侶幸福。為咗夢想,你可以去到幾盡?今次嘅品味遊戲,我邀請到一位香港本地遊戲設計師,同佢一齊傾吓製作《打工英雄傳》所經歷過嘅種種點滴。

Read More
專訪

《香港授權演奏Final Symphony 朱俊熹稱是以古典概念重新編曲 》

音樂編排上會跟電玩音樂的編曲的分別相當之大。電玩音樂的編曲通常較短(按:亦有時會做到可循環播放),而且很強調在一個theme內。而今次管弦樂的編曲,會在一首音樂中演出很多變化,也可能會把幾個theme包在一個曲目中。指揮朱俊熹說今次管弦樂的挑戰,就是要重新編排同時,音樂響起時又必須讓FF迷立刻認得那是什麼樂曲,樂曲響起時,腦中可以立刻扣連當時的遊戲畫面。

Read More
CWHKPalette Ring動漫同人活動專欄評論

《是誰敲響了CW的喪鐘?》

香港同人圈子近年急速發展,大型的同人活動、組織、以致周邊各個小型活動、Only場愈來愈多,活動的變化、內容也愈來愈豐富。以早前(11月19日)結束的「動畫同人文化祭」為例,除了同人活動慣常有的同人誌即賣會、舞台表演等「定番」之外,更新增了罕見的辯論比賽──「動漫論壇」,亦是近年各同人場內比較新穎而且少見的活動。各個活動不斷掙扎求存,為了突圍之出也好、為了生存也好,也不斷創新、變化,務求令到報名的攤主或參賽人仕,或是到場的參加者也擁有最好的體驗、最好的回憶

Read More
動漫同人活動專欄活動記錄音樂活動

[活動紀錄]《初音十周年 通利演藝廳的同人音樂會》

整晚有兩個表演令小編印象非常深刻,第一個是Vicious melon 的主唱,據悉她病了幾個月,聲音一度變得非常沙啞,但她仍然盡全力唱好每一首歌,更不停飆高音。第二是AniHolic演唱歌曲Magnet,它是全晚唯一的合唱,Magnet一曲本身就是由初音和巡音進行合唱的曲目,曲中穿插二人相互交流的舞蹈,亦是Vocaloid其中非常出名的作品,小編就尤其喜歡中間鋼琴華美的Solo編曲。在音樂會中,兩位歌手合唱的共鳴音發揮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全場氣氛十分高漲,可能這是因為音樂共嗚了大家八年前的回憶,也當然要歸功於AniHolic的出色演繹。

Read More
其他專欄評論

《創業青年滿腔熱誠 卻成集團撈油水的陪襯品》

筆者不相信一個需要通過重重官僚審批後面世的比賽,有著存有巨大漏洞的規則,會是一時疏忽。今次ACG+Capital的比賽由樂言社教育基金主辦,並香港民政事務局以及青年事務委員會資助,可算得上是拿着納稅人金錢搞的活動。這活動分為《香港青年動漫電玩品牌創作大賽》以及《香港動漫電玩創業計劃》兩部分,冠軍獎金加上啟動資金前後合共50萬港元金額。如此巨大金額的比賽,主辦單位卻竟然訂下了「參賽團隊可使用已經生產或創作的作品參加比賽」以及「參賽團隊可以成立一間新公司參與計劃」這種耐人尋味的比賽規則。更不幸的是,最後奪得獎金和資助的,正正就是利用了這兩條規則的「業界經驗人士」。

Read More
Cosplay event動漫同人活動新聞本地音樂活動

《Cosplayer現身蘭桂坊 宣傳香港管弦樂團Final Fantasy音樂會 》

星期五晚上(3/11),蘭桂坊出現了六名Final Fantasy的Cosplayer,跟現場的人們進行拍照活動。原來,這是香港管弦樂團為了推廣11月22及23日【最終幻想音樂會】(【Final Symphony】)的宣傳活動。該音樂會會香港管弦樂團跟指揮Philip Chu演奏出植松伸夫所撰寫的《Final Fantasy》經典配樂,包括來自《最終幻想VI》、《最終幻想VII》及《最終幻想XV》精選的鋼琴曲、協奏曲及交響曲等。

Read More
兩岸新聞日本

《中國投資趨於冷靜市場依舊具有魅力,日本動畫產業報告 2017 摘要》

《日本動畫產業報告 2017》:今年的擔憂集中在中國市場政策方面,對於中國資本對日本動畫的影響反倒是更加樂觀。另外今年的報告中動畫光碟市場規模的萎縮與整體市場規模的欣欣向榮產生了強烈的對比,報告中提出了目前日本動畫商業是要走光碟與配信共同發展互相補充對方的道路。

Read More
專訪

[專訪]【港製《刺客教條》動畫宣傳 製作期僅一個月】

朝日創作Rise Creation是看完電影《今晚打喪屍》後,就聯絡Paperbox Creations洽談動畫製作的事。朝日創作本身多拍攝真人特攝廣告,原先的構想也是找明星或網絡紅人去代言,然後代言人以動畫的模樣化身成Assassin(刺客)在香港的環境中戰鬥。最後跟UbiSoft多番討論後,就變回了埃及的場景,也沒有選擇以代言人化身男主的方式去表達。

Read More
專訪

[專訪]《結合古典流行的編曲 動漫鋼琴家Animenz 》

Animenz編譜的方式多按照他擅長的彈奏方式去編,因為每一種彈奏法也需要特定某組肌肉的強度配合,蕭邦就有可以一天到晚彈琴都不會累的能力,而且彈奏方法多變。Animenz認為自己左手比較弱,而某種跳躍式的彈法適合他,他就多用這種方法編左手部份。
跟我們一同吃飯的除了有安排演奏會事務的人,還有Animenz爸爸,原來,Animenz爸爸會跟著周遊列國演出,他爸爸家鄉是在中國,後來移民到德國。他爸爸跟我們說,他的中國朋友不斷問他教育子女之道,他爸爸說「就是自由,給他完全的自由去發揮。」

Read More
動漫同人活動專欄評論音樂活動

《惡之娘舞台劇-流行與古典融合的序曲》

首先,序曲後第一幕便播出了《Twiright Prank》,這是惡之娘的前傳曲,相信有追這系列的人也有驚喜。除了悪ノP本身的編曲,今次的樂劇也加入了各種改編版本的音樂,包括有《綠之娘》和《馬隆國王》的改詞版和富現代感的變奏版,感覺新鮮之餘,也更能展示每位角色的感情。而改詞版的歌詞也忠實呈現故事情節,仔細一看場刊的歌詞節錄,就會發現很多對作品了解的人才能寫出的片段。例如歌詞節錄的其中一句《綠之娘》的歌詞-「謀略渦巻く国の中」也透視了作品背景中暗藏的黑幕,感受到編寫的團隊事前做了很多資料搜集和工夫。

歌曲編排其中一個我非常喜歡的地方,是《Regret Message》後接上《惡之召使》最後一段的安排。劇情演到莉莉安娜在海邊懺悔,唱出「もしも生まれ変われるならば」後,艾倫的靈魂出場回應「もしも生まれ変われるならば その時はまた遊んでね」,把這兩首歌曲中互相呼應的地方用三次元的手法呈現出來,是其中一個印象最深刻和感動的片段。

Read More
專欄心得/技巧分享

【英雄傳說軌跡系列】怪盜B卡上的文字解說

布盧布蘭還有另外一個身份——「怪盜B」。與很多作品中的「怪盜」一樣,都有奇怪的偷竊趣向。他在每次盜取物品時,都會事先留下卡片,然後把玩「主角們」到趣走(笑)。本來這也沒有什麼特別,但在玩碧軌(PSV版的Evolution)時,這張怪盜B的卡卻有CG,而且上面的文字尚算清楚,認真一看發現大有玄機,特此與大家分享。

Read More
專欄評論

為什麼《碧藍航線》在日本受歡迎?對《艦隊收藏》有何影響?

對於喜歡艦娘的社群來說,最近最多人討論的話題,當然就是中國遊戲《碧藍航線》(不少人稱為《艦B》)登陸日本,並且得到大量玩家的支持和同人畫師的支援,當看到一些本來在畫《艦隊收藏》的畫師轉投《碧藍航線》的懷抱,很多人都有既視感:
這不就與當年《東方Project》畫師轉畫艦娘的情況相似?風向是否已經改變?
《碧藍航線》與《艦隊收藏》的異同
雖然很多人說《碧藍航線》的冒起與《艦隊收藏》相似,但從商業的角度來看,兩者的成功方式並不相同。《艦隊收藏》的成功是意外,營運並沒有想像到作品擴散的速度,也沒有為此做好準備,當時甚至出現帳號需要抽選的奇怪情況。

Read More
Only場動漫同人活動專欄活動記錄

《美少女戰士Cafe遊記 – 精緻用心的一場共同回憶》

適逢今年是美少女戰士二十五週年紀念(下稱美戰),活動主辦Playaday自發舉辦一場以美戰為主題的cafe。說起美戰是當年最迷倒一眾八十代少女的卡通片(按:幹什麼暴露年齡!?)也不為過,想當年有誰不識麵包頭?豆叮兔?禮服蒙面俠?能夠有一個地方給少女們一起回憶當年情確實不錯。

Read More
專欄評論

《不同次元不同命 偽娘現實與動漫大不同》

動漫作品經常出現偽娘角色,由經典作品《笨蛋測驗召喚獸》的木下秀吉、到近期《Fate/ Apocrypha》的亞斯托爾福,都深受觀眾歡迎;而在同人作品中,偽娘題材作品更多不勝數,常見的例子有《艦隊收藏》的島風,她經常被二創而變成「島風君」;當然提到偽娘,也少不免提到偽娘控都十分熟悉的經典裡番作品《我的Pico(ぼくのぴこ)》系列,吸引程度更被堪稱為「路西法收割靈魂」,確立了二次元偽娘對觀眾的吸引力。

然而當大家看著那些「可愛的男孩子」時,有否想過隔了一個次元後的偽娘,又是怎樣子呢?

筆者多年前首次接觸偽娘,及後也與不同的偽娘接觸,期間與他們出門聚餐、出席cosplay同人展,以及和他們交談,知道了他們不少的故事,包括當偽娘的困難之處。

儘管他們的意見和經歷不一定是代表所有偽娘,但那些三次元偽娘,跟大家所趨之若鶩的二次元偽娘,有著極大的分別。筆者希望藉這篇文,指出動漫中對偽娘的描寫,哪些是正確哪些是錯誤。

Read More
專欄評論

《[Love Live PDP出道]江山輩有才人出?》

「Love Live School Idol Project」又即將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原本由µ’s和Aqours並肩撐起的手機遊戲「Love Live School Idol Festival(LLSIF)」再一次迎來新的改變──全新的組合:「PERFECT Dream Project(PDP)」、以及全新的App: 「ラブライブ!スクールアイドルフェスティバルALL STARS(Love Live School Idol Festival ALL STARS)」。

Read More
新聞日本

【笑什麼,大家也是創作人!動畫x遊戲聯動RPG《LayereD Stories 0》今年冬季登場!】

舞台活動亦公布本作的角色建模將在正式推出後公開,玩家可以使用Unreal 遊戲引擎自由製作同人內容,可以預期屆時在網絡上將會出現一陣改作潮。製作人大橋聡雄在台上表示,正正是這種開放予受眾參與的形式,令他們無論是在製作動畫抑或遊戲時,都份外地誠惶誠恐。因為每一個人心目中都會有一個「最好的伊恩/佑斗」,他們就因而要更加努力去製作超越每一個人心目中最好版本的作品,可謂要比好更好,無時無刻都要精益求精。

Read More
專欄評論

《讓賽馬萌起來– -馬娘 Pretty Derby先行預測》

說起賽馬,大家應該不陌生,而在ACG界裡面的賽馬,遊戲倒有不錯的發展,動畫雖然經常跟不同動畫作合作活動,不過名副其實的”賽馬動畫”在1996年的熱鬥小馬以後就沒有了。然後22年後的2018年,經過Cygames、TOHO Animation和Lantis的合作下,遊戲ウマ娘宣佈動畫化。原作遊戲雖然還沒上市,不過筆者還是先帶大家認識一下馬娘的世界。

ウマ娘 プリティーダービー(馬娘 Pretty Derby)是Cygames即將發售的手機遊戲, 內容是以玩家作為訓練員進行馬娘的育成。在獲得比賽優勝後會出現Winning Live、企劃上的跨媒體發展以及在遊戲第一彈PV最後所說的出道等等地方都充滿了偶像大師的風格,最大原因可能就是因為製作人是曾經擔任偶像大師系列統合製作人的石原章弘,至於這是不是石原心中的符合自己理想的IP,我們就拭目以待了[註1]。

Read More
其他活動動漫同人活動新聞日本

《日本TOKYO GAME SHOW 2017 Day 1 焦點整理!LovePlus、魔禁極度吸睛!》

戴上眼鏡後,眼前立即出現放學後的情景,主角(即是玩家本身)正獨自一人在無人的課室,為下星期的測驗週而煩惱,寧寧就突然走進課室,並告訴主角她在便利店的打工,因為店長怠工可以不用馬上去,所以就有空餘時間可以跟主角一起溫習。主角有些許遲疑,指出兩人年級不同不可能互相指導,誰知學姐回答自己並不是為了要讓主角幫忙應付測驗,而是為了多看他的臉幾眼,來獲取繼續加油的能量。正當兩人感情正佳、寧寧將臉頰攏近時,手提電話就不識趣地響起;寧寧接起電話,卻聽到便利店員表示店頭突然來了很多客人,光是店內現時的人手根本應付不了,催促學姐快點回店幫忙。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一切的後續都要等今年冬季遊戲正式發佈時方會揭曉。

Read More
Cosplay event動漫同人活動專欄評論

《Cosplay收費攝影 對雙方皆有保障?》

隨著網絡、社交媒體的普及化,Cosplay文化已經逐漸為大眾所熟知。

Cosplayer寫真販售、遊戲推廣、國際比賽…現在,Cosplay已經從單純的一個興趣,演化成今天我們所能見的一個具商業價值的活動。隨著商業化Cosplay的出現,Cosplay攝影也從以前只為記錄交流,到現今已衍生出Cosplay收費攝影和Cosplayer寫真書拍攝合作等商業類活動。當中,以中國和日本的Cosplay商業攝影市場最為成熟和蓬勃。當中,圈內更有明確的交易指南或報價可供參考,這些國家的Cosplayer也普遍認同Cosplay攝影收費這個概念。

然而,香港、台灣、新馬等地方,Cosplay收費攝影的概念普及性就比上述兩個地區低很多。以香港來說,大部分Cosplayer (下稱「Coser」)、攝影師依然秉持當年麥花臣的「興趣論」-,大家都是因興趣愛好而聚在一起的愛好者,亦剛好想記錄自己的Cosplay、拍攝自己喜愛的角色。他們認為這是各有所求從,而把Cosplay攝影定性為互惠互利或合作創作的性質,故甚少提及實質的金錢報酬。當人人都能很簡單地購入Cosplay服裝、攝影器材等等,Cosplay的概念開始出現新的認知,「美」、「還原」等字眼開始成為Coser對Cosplay的要求甚至是前提。而Cosplay攝影亦同樣, 由當時人手一部DC仔的”拍攝記錄”,逐漸成為今天要用具一定質素的相機拍攝的”美觀Cosplay相”,。Cosplay整個文化對作品質素愈來愈有要求。

筆者認為,Cosplay攝影很大程度上是屬於人像攝影的一個主題分支既然是人像攝影的分支,而人像攝影本身已有商業的市場,為何當在香港引入Cosplay收費攝影時,卻有不少反對的聲音?

Read More
新聞本地

【oice創作比賽 台灣反應熱烈 遊戲素材陸續加入圖庫】

「我自由我導」視覺小說創作比賽的簡介會在9月9日在台北市順利完成。當天參加人數遠超大會的預期,導致座位不夠,部份參加者只好坐在地上。

最近火速冒起的oice舉辦的視覺小說創作比賽備受台灣人所期待,是次比賽自7月份開始接受報名以來,至目前為止已接獲超過二百份的報名申請;而其中有超過百份之七十是來自台灣的個人或團隊。可能當地甚少「視覺小說」相關的比賽,奬金五萬元更是十分具吸引力。 oice 的創辦人余家齊透露「為了回應台灣朋友的熱烈支持,我懷著感恩的態度從香港來到台北接觸台灣的參賽者,希望親自解說比賽的詳情,跟 oice 的用戶交流經驗;嘗試促進一個熱愛視覺小說創作的社群。」

Read More
其他活動動漫同人活動專欄評論

【品味遊戲:獨立遊戲展…?食得㗎?】

同人漫畫展大家可能就聽得多,但獨立遊戲展你又去過未?

上個星期四(八月三十一號)香港舉行咗一個叫「Game On:香港遊戲試玩日」嘅活動。今次活動召集到本地超過25隊獨立遊戲開發團隊展示作品,算係香港近年最大型嘅一次獨立遊戲聚會。然而今次並非香港首次有人搞獨立遊戲展。其實過去幾年香港都不斷有人嘗試搞獨立遊戲展,譬如去年香港遊戲創作協會主辦嘅「香港遊戲比賽展覽2016」以及2015年響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嘅「Hong Kong Game Expo 2015」。無奈每次搞獨立遊戲活動,到最後總係聽到搞手話大部份到場人士都係業界嘅朋友,偶然有媒體朋友採訪一下已經可以劏雞還神。點解香港搞獨立遊戲展會搞成咁?莫非真係要俾幾千萬請班韓國歌星嚟助陣先可以有普通市民入場?

Read More
動漫同人活動專欄評論音樂活動

[Live後感]《ナノ(nano),大概是讓我沒有跳過OP的歌手》

演唱會伊始,ナノ便以一身帥氣的搖滾風裝束登場,以《MY LIBERATION》作為開場,瞬間點燃歌迷的情緒!歡呼聲此起彼落,更有不少觀眾自發地打call,配合歌曲的節奏一同揮動手中的blades,展現他們對ナノ的應援之情!

演唱會中,ナノ演唱了不少大家熟悉的歌曲,例如《SABLE》、《NO PAIN NO GAME》、《ROCK ON.》、《THE CROSSING》,當然也少不了《蒼藍鋼鐵戰艦》的OP《SAVIOR OF SONG》,當《SAVIOR OF SONG》奏起之時,一眾歌迷更主動把手上的blades轉成符合動畫《蒼藍鋼鐵戰艦》中代表主角組的藍色,同時《SAVIOR OF SONG》亦是整場live中,令眾歌迷情緒達到最頂點的歌曲,ナノ更多次遞咪給台下的歌迷,邀請他們一起合唱副歌部分歌詞,歌迷們當然配合ナノ一齊合唱,彷如ナノ和歌迷都一同站在台上演唱一般!

Read More
專欄評論

真人版《東京喰種》— 穩打穩紮,以樸實追求高質的真人化作品

首先要一讚的是真人版《東京喰種》並沒有像近年其他真人化作品一樣,嘗試在有限時間內把整個系列故事推完。近年的爛作共通點都是太想把故事「完結」,因而胡亂跳過劇情,甚至因原作部分劇情推進太慢,而「原創」電影版劇情。而真人版《東京喰種》只寫了「笛口篇」的故事,以動畫換算就是第一季的1-8話,時間長度其實差不多,對劇情的改動主要是把笛口篇無關的伏筆拿掉,以及把CCG放在一開始登場,以利營造最後金木和董香vs阿門和真戶的「終極對決」。

Read More
專欄評論

【品味遊戲:如何玩死一款好遊戲《Last Day on Earth》】

近呢幾個月,外國嘅手機遊戲論壇以及YouTube冒起咗一款叫《Last Day on Earth》嘅喪屍遊戲。呢隻Game我之前喺Facebook都有介紹過,詳細內容可以去呢度睇番。(www.fb.com/dixon.gamer/posts/1522386051151802)對於中意玩喪屍題材嘅朋友,呢款求生遊戲相當值得推介。不過今日我想講嘅,唔係呢款遊戲有幾好玩,而係手機遊戲嘅營收同營運模式對一款遊戲所產生嘅影響。

《Last Day on Earth》喺今年5月底上架,直至8月為止,遊戲依然喺公測狀態當中。遊戲上架之後,官方幾乎每個星期都進行各種大小不同嘅更新,並且透過Facebook、Instagram以及YouTube發佈有關更新同攻略嘅資料嚟累積(吸引?)玩家。咁樣嘅宣傳規模同更新嘅執行手法,一般只會用響(係)已經完成嘅遊戲之上,但《Last Day on Earth》推出至今內容不足十個可探索嘅地圖,連一般求生遊戲用嚟建造設施同裝備嘅材料都只係公開最低級別。對玩慣推出時候已經齊曬內容嘅玩家嚟講,《Last Day on Earth》呢種拆散曬嘅手法竟然能夠獲得超過一千萬玩家嘅廣泛讚許同認可簡直就係不可思議。

Read More
其他新聞本地

《讓大眾關注香港創作者,香港文創需要你》

我們看見,對香港的文創有熱忱的人,很多都有心有力,卻得不到廣泛的認同。對於創作者,在圈內交流交流也挺開心,但我們真心希望,大家的血汗能有更好的展示機會。

在多數的展場,同人作品有強力IP支持,原創作品更覺乏力。我們希望原創作品,也能有其他的平台去展示,其他的工具去支持。

我們見到這許多許多,然後想到將大家的努力凝結在一起,被每一個熱愛遊戲的人所接受,因此發起了IM@K計劃。

Read More
Creative ParadiseCWHKRainbow Gala動漫同人活動同人誌即賣會專欄評論

《【同人界惡性循環】Event冇出事當贏、冇嘢買是常態?》

CW44(Comic World 44) 剛於8月20日結束,本次可謂一反「常態」,未有傳出如之前驅逐Cosplayer、淫審干預攤主等的噩耗,收穫近年難得一次的平淡結束。

然而,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覺得,「同人活動沒有出事已是萬幸」的想法?何時開始,會有一種「唔知有咩好買」的想法?

主要的還是那幾個老問題──淘寶攤充斥、本子不吸引、周邊多到不想再買云云。無他,R18唔准畫、BL唔准畫、GL唔准畫、近年清涼本露個內褲也要被定性為「不雅品」……畫師的創作空間不斷被「淫審」以及「明光」等勢力所壓縮,直接導致所出品的同人誌(本子)不夠吸引、售出量大減。然而,香港的畫師真的這麼弱嗎?觀乎數個已經成功衝出香港,進軍台灣甚至是日本的有名同人組織或畫師,香港其實不乏具實力的畫師,只是在乎有沒有一個適合他們發揮的平台──香港,現在明顯不是一片適合同人畫師發展的地方。

Read More
專欄評論

《Pokemon強推普譯 行銷活動只落得尷尬收場》

《寵物小精靈》新一季動畫「太陽與月亮」的海外播放授權差不多是時候釋出。這季動畫除了畫風大變,主角「小智」被譏為變成了「小智障」外,對香港人來說,最不能接受的,還是那堆所謂的「統一名字」——即是「小精靈」變成「寶可夢」,「比卡超」變成「皮卡丘」,「車厘龜」變「傑尼龜」,「波波球」變「胖丁」,「行路草」變「走路草」等等以普通話強行取替廣東話(即「以普代粵」)的譯名。

其實自從新譯名公佈以來,許多香港人踴躍地表達不滿或反感,只是任天堂和Pokémon Company一直態度強硬,恃着自己的財勢,堅持開推土機剷平不同的語言文化。與《櫻桃小丸子》馬上改過的事相比(註1),足見其態度之惡劣,以及對香港語言的不尊重。

任天堂和Pokémon Company堅持要以普代粵,拒絕改正,香港人也不賣它的賬。除了一堆為求有遊戲就甚麼都可以出賣和犧牲的「真粉」外,許多香港人對是次改名的負評歷久不衰。本來手機遊戲「Pokémon Go」熱潮,好像為任天堂那邊扳回劣勢。然而,這款本來並不限定用所謂「統一名字」的遊戲,自4月上旬的更新後,強制把包括香港等地區的玩家介面換成那些以普代粵譯名。網上隨即冒起杯葛潮。

Read More
專欄評論

《品味遊戲:今年暑假,一窩蜂打機》

今年香港嘅暑假真係非常熱鬧!先係七月底嘅「香港動漫電玩節」,然後就有「香港電競音樂節」同埋「香港復古遊戲展覽」,暑假尾聲仲有個「Game On:香港遊戲試玩日」。一時間電台電視台、報紙雜誌同一眾KOL都齊齊講「打機」,就好似多年嚟被冠以「冇出息」、「浪費時間」同「幼稚」嘅玩意終於可以抬起頭來。可能就係因為咁,呢期我經常聽到身邊有人講:「我侄仔買咗電競嘅Mouse同Keyboard準備組隊呀!」、「我個女想學Unity整Game呀!」、「我細佬今晚開台直播打機呀!」無論男女老幼都突然好熱衷打機。其實香港人一窩蜂嘅熱潮都唔係咩新聞啦,不過當好多人都響度大叫「機會嚟啦,飛雲!」嘅時候,當中有幾多人真係有心發展一個行業,有幾多只係純碎炒作乘機掠水抽水?今個禮拜嘅《品味遊戲》,我借剛剛完結嘅三個本地電玩活動,稍微分析一下「打機」係咪真係可以成為主流。

Read More